“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三国演义》的名句,将曹操的奸险卑鄙,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实此话也并非纯粹的杜撰,史源出自东晋学者孙盛的《杂记》,原文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杂记》
至于演绎作品中杂揉进的“中牟县令陈宫私放曹贼”便是很典型的小说家之言了。
因为中牟县在成皋县以东,距离陈留一步之遥。
曹操不可能半路折回中牟西边的成皋,这相当于自寻死路。
且陈宫投曹当在初平二年(191),彼时(189)尚未登场。
实际的时间顺序,是曹操于成皋县杀人在先,于中牟县被捕在后。
曹操与吕伯奢一家的血腥冲突,史源极多,可知确有其事。
被杀的吕伯奢一家,从记载来看,无疑是当地豪族。因为吕家可以“豢养宾客”,绝非寻常门第。/
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王沈《魏书》
实际以曹操的权门子弟身份,也不可能结交布衣白丁。
按王沈《魏书》,曹操“手刃数人”;按郭颁《世语》,曹操“连斩八人”。
乍一看似乎曹操是个绝世高手,关羽吕布所不及也。
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王沈《魏书》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世语》
甚至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也对此信以为真,还引用曹操“舞手戟于张让之庭”的记载来佐证其“武艺出众”。
实际这些不过是魏晋史家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因为曹操在吕家展开火并时,根本不是单打独斗。曹纯、曹洪、夏侯惇等人与曹操同行,必然参与了此次砍杀事件。
夏侯惇有胆烈,年十四便敢当街杀人,就因为受害者“辱骂其师”,便抽刃斩之。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魏书夏侯惇传》
曹纯是首任虎豹骑督,白狼山之战(207)督张辽阵斩单于蹋顿,当阳之战(208)虏获刘备二女,亦为一时悍将。
曹洪在翌年(190)的荥阳之战中“让马于曹操”,徒步作战,可谓轻悍忘死,与夏侯惇相似。
曹操年轻时也学过几手三脚猫功夫,少时曾“抽刃劫新妇”(见《世说》);
又曾在中常侍张让家里挥舞手戟为威吓(见《异同杂语》);
还参与过镇压颍川黄巾(见《武帝纪》),也算见过大世面。
在与诸夏侯曹氏的血腥厮杀中,吕伯奢一家未能占到便宜,最终被连斩八人,几乎灭门。
虽然关于曹、吕交恶的原因,诸书各执一词。
但重点是,曹操行凶(自卫)之际,身边实际云集了夏侯惇与曹纯、曹洪等一众高手。
这绝非单纯凭借曹操的个人勇武。
“吕伯奢之死”是曹操出奔关东的插曲,故借此展开论述。
其实从《魏书》记载的“曹操从骑数人,过成皋吕伯奢”便可看出,那几位“骑兵亲随”中,无疑囊括了夏侯惇等人。
吕氏轻敌冒进,招致灭门大祸,可谓咎由自取。
(曹操)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王沈《魏书》
就董卓上洛时(189)的政治空气来看,中央纲常崩毁,地方群雄割据,且黄巾之乱虽平,叛军余党犹在。
曹操作为一个曾参与过镇压民乱的中级军官(西园校尉),不可能不了解路途的险恶;
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曹操只怕刚走出洛阳就要被贼人所害。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袁术就曾充当过这个无耻的贼人角色(前引《魏书后妃传》)。曹操能从袁术的魔爪中脱险,想必也少不了宗族兄弟的帮助,比如曹邵就不幸遇害。
实际彼时(189)的袁术,也不过是流亡大军的一员,穷途末路还想着自相残杀,也难怪陈寿要骂其“放纵”。
袁术奢淫放肆。--《魏书袁术传》
至于河南成皋的惨案,虽然起缘莫衷一是,但无疑丰满了曹操的形象,使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得到了更为强烈的佐证。
在尸横遍地的血腥中,诸夏侯、曹氏唯有凄怆长啸,之后投身于黎明之前的无尽黑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