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公连消带打,将得一手好军。
董和对此诘问,同样安之若素。
“庞公敬请放心,太子太傅、卫将军在朝则忧其民,在外则忧其君,绝无丝毫僭越之心。
庞公岂不闻“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乎?太子太傅、卫将军既可作此诗,焉得存僭越之心?
更何况,以其人而今之声望,若当真欲得位,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诚然如此,赵旻若当真心怀不轨,确实不必如此费力不讨好…
尽管众人都不知,赵旻是在给自己亲儿子刘嗣“俯首甘为孺子牛”。
但无论如何,在不知此事的二人看来,董和句句皆在关键点上,便是司马徽也不得不连连颔首。
庞德公终于展颜一笑。
“大汉得太子太傅,实乃天大之幸事!”
赵旻这个苟哥,成功地骗过了除宗正、侍中刘艾之外的所有人。
司马徽心情又一次沉重起来。
庞德公敏锐地感知到挚友情绪低落,本欲说出口的话,瞬间便憋了回去…
他想说的,是关于亲侄子庞统的事。
董和见气氛越来越尴尬,当即赔起笑脸。
“德操兄长有所不知,而今兖、豫、徐、司隶四州之地三学制已如火如荼,圣人经典遍传四州。”
庞德公闻言哈哈一笑,抚须颇感欣慰。
显而易见,儒家子弟庞德公,非常清楚何为“三学制”;
司马徽却对此疑惑不已。
“何谓三学制?”
待庞德公笑呵呵地耐心为挚友讲解清楚“三学制”之后,董和趁热打铁。
“德操兄长,太学博士祭酒(祭酒指代首席,即太学首席教授)之职至今空悬,太子太傅曾有意请友若先生(荀彧之从兄荀悦荀友若)任职,却为友若先生以才疏学浅、难堪大任而拒。
德操兄长学识渊博、高雅素洁,太子太傅亦早有意请兄长出山,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这就好比…
在后世,有人找到一名高人,问他愿不愿做清北级别的名校校长一般…
这个请求,恐怕很难被人明着拒绝。
所以司马徽心情瞬间阴转万里无云。
当然了,不愿出仕的其人连连推辞婉拒。
“老夫不过一山野村夫耳,唯恐误人子弟,何德何能担此大任?然则…
老夫对此“三学制”甚感欣慰,圣人之学不绝,此乃吾辈之大幸焉!”
司马徽虽身兼儒、墨、法三大显学之长,却是以儒家为主、以儒生自居。
言罢,司马徽向庞德公行礼。
“庞兄学兼数家之所长,任此职可谓驾轻就熟也。”
董和就坡下驴,大喜看向庞德公。
“太子太傅亦对庞公赞不绝口,未审庞公钧意如何?”
比“隐士”司马徽还要“隐”的庞德公,当然更不可能接受此职务。
其人在笑着婉拒董和之后,却颇为大气地开口道。
“老夫家中略有藏书,太子太傅如不嫌弃,可遣大匠赴寒舍刻板刊印,老夫必躬身校正!”
这便是学术大宗师的风范和胸襟。
在这个知识垄断的时代,庞德公肯无私分享家中藏书,就好比后世亿万富翁愿与穷人分享自己的发财资源一般。
董和大喜过望。
庞德公虽不出仕,却享誉襄阳,有此人做背书,董和何愁自己的使命难以达成?
于是乎,董和郑重其事地起身行礼。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诸葛亮,就是荆州少壮派的的代表人物。
实际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与世事。似乎没有沾到联姻大族的光,反而成了一个“躬耕陇亩、苟全性命”的山野村夫。可见诸葛亮并未走上诸葛玄预期的道路。
但诸葛亮也并非完全脱离俗物,而是研习法家、兵家等诸子杂学。其所交往的人物,如汝南孟建、石韬,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司马徽等,俱为一时名士。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魏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诸葛玄虽然联姻荆襄门阀,诸葛亮的交结对象,却有相当比例的外州人。即所谓的“侨寓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