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会归降”。
王必口中的将领,恐怕主要就是指张辽。
张辽早年连续“以兵属”的丑行,其背后心态,恐怕是贪欲作祟。
虽然不能说这种恶癖来自吕布的影响,但恐怕吕布的“贪婪无餍、反复无常”确实影响过张辽。
典型例证就是昌霸之乱。
张辽归顺曹操的翌年(200),刘备叛走下邳,同时煽动泰山诸将,东海太守昌霸遂“叛曹应备”。
昌豨叛为(刘)备,又攻破之。--《魏书武帝纪》
注:昌豨即昌霸。
张辽奉命讨伐昌霸,在交战过程中,发现叛军“射来的箭矢频率逐渐变低”,敏锐地察觉昌霸有“归降之心”(大概是经验使然)。遂轻身赴敌,劝昌霸投降。
到了叛军军营,张辽不谈家国大义、也不谈忠孝气节,而是直接开门见山地说:
“曹公英明神武,先投降的有重赏!”
(昌)豨果下与(张)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魏书张辽传》
这句露骨至极的话语,与其说是在劝说昌霸,倒不如说是张辽自己的“心迹流露”。
张辽早年的诸多丑行,都是在“利益权衡”下做出的选择。虽然不完全是“物质利益”,可能也夹杂了“州郡乡党”的因素,但大抵还是基于现实考量。
曹操父子对张辽的贪婪,也深有了解。合肥之战(215)后,曹操赐张辽帛千匹、谷万斛,迁征东将军。曹丕时代(220-226)则为张辽老母作殿,赏赐御衣御食,尊贵无比。
(魏)王赐辽帛千匹,谷万斛。--王沈《魏书》
(文帝)为(张辽)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辽)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帝)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魏书张辽传》
可见“狼性文化、靠喂饱员工吃肉”的运营理念,在三国时代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应用。
张辽虽然出身豪族,但以骁勇出仕,武人色彩相当浓郁。
从地缘位置来看,雁门出身的张辽无疑属于“边地人”,文化水平不会太高,早年大概未曾浸染“忠君思想”(边地武人的共性)。因此在军阀中间频繁改换门庭,不断地“以兵属”、“以众降”,丑态百出。
甚至在归顺曹操伊始(199),张辽依然保持着“利益至上”的线性思维,以至劝降昌霸(200)时,开口便是“先降者受大赏”,贻笑大方。
曹操对张辽的任用,最初是颇为忌惮的。基本都是使其充当硬仗的“攻坚先锋”。
无论是“黎阳之战”、“柳城之战”还是“天柱山之战”,基本都是有死无生、有去无回的恶仗。这与曹操的用人思路有关,即借“恶战”与“险职”来试探降将的忠诚。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张)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魏书张辽传》
甚至威震天下的逍遥津之战(215),曹操的敕令依然是令乐进、薛悌守城,而令张辽、李典出击。
(诸将)乃共发教。(曹公)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张辽传》
其原因无外乎乐进与薛悌,是出身兖州且未曾叛变的“心腹”,而张辽与李典,一个部曲甚众、一个反复无常,所以被逼出战,试探忠心。
可见,张辽在降曹十六年后(199-215),依然未能完全获得主君信任。直到合肥一战成名,靠八百死士大破十万吴兵,才奠定自己的地位。从此超越于禁,一跃而成“五子良将”之首。
不由感慨,似张辽般轻狡反复的边地武夫,在战火与鲜血的洗礼下,竟逐渐成长为智勇兼备、舍生忘死的名将,乃至名镌青史。
此诚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无广告阅读网站转码内容不完整,退出转码页面或者下载欢迎您!!!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