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与伐吴之役(221-222)中,诸葛亮竟被完全排除在决策圈之外,被迫退居2线,负责后勤1类的辅助工作,甚至1度与刘备的意见发生抵触。
另外,刘备践祚之后(221),诸葛亮虽然受封丞相,但却无开府治事之权(异于两汉3公)。诸葛亮真正获得开府权力,乃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
不难看出,自入川前后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双方已经隐隐疏离。
虽然君臣2人在表面上维持了相互尊敬的态度,实际背后却暗潮汹涌、忌惮提防。
刘备入川之后,荆州的留守人选是极具分析价值的案例。从能力角度看,“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的诸葛亮明显比“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更加适合留守工作,但最终却是关羽留守,而诸葛入川。
诸葛亮诚1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傅子》
羽善待卒5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蜀书张飞传》
诸葛亮未能留镇荆州明显是遗憾且令人费解的事情。想要认识这1问题的深层逻辑,必须着眼于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
荆州彼时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就是它的归属权始终在孙、刘双方摇摆。尤其是刘备控制的南郡,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而南郡控制着北进中原与西入川蜀的水6要道,战略价值奇高,因此孙权不可能甘心放弃这块肥肉。
(刘)备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鲁)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吴书鲁肃传》
从记载看,孙权曾多次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讨还荆州,结果均遭到刘备的无情拒绝。孙权也曾尝试诉诸武力夺回荆州,因此双方在建安2十年(215)、2十4年(219)、章武元年(221)先后3次兵戎相见。
不难看出,刘备打从1开始就没打算归还荆州。换言之,留守荆州的将领必须是刘备集团中的强硬派,而以“骁锐”著称且轻视孙权的关羽,则是最符合刘备需要的人选。
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魏书温恢传》
(关羽)乃骂曰:“狢子(指孙权)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典略》
相较而言,诸葛亮对待孙吴方面的态度则比关羽要温和得多。
“北拒东和”1贯是诸葛亮的既定方针,此1节无需赘言;如果将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在后主时代,诸葛亮还1力主导了“赞述东西”的外交事务。
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孝起(指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蜀书陈震传》
所谓的“赞述东西”,即后主建兴7年(229)孙权称帝,蜀汉群臣激愤,提议吴蜀断交,但诸葛亮却表示为了同盟大业,不妨暂时承认孙权的帝号。他甚至还派遣陈震赴东吴向孙权贺喜。
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权僭之罪,未宜明也。”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汉晋春秋》
照此推断,诸葛亮在处理孙、刘两家关系问题上,应该是长期维持既定立场:即为了维护同盟关系,可以适当隐忍甚至牺牲1些利益。当然,这对刘备而言自然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与此同时,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还出仕江东,身登高位,且多次试图招募胞弟入吴。无论刘备如何信赖,诸葛亮在对吴关系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亲缘方面的隐患。
孤(孙权)尝语子瑜(诸葛瑾)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于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江表传》
诸葛亮未必意识不到这1问题。举例而言,建安2十年(215)孙权派遣诸葛瑾入蜀,结果诸葛亮刻意回避与胞兄过多接触,甚至拒绝私下往来,其目的无非是向刘备示忠。
建安2十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吴书诸葛瑾传》
考虑到建安2十年(215)孙权派遣吕蒙“西取长沙、0、桂3郡”的历史背景,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经处于嫌疑之地,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拒绝同诸葛瑾私下见面)来自证清白。
是时(建安2十年)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吕)蒙西取长沙、0、桂3郡。--《吴书吕蒙传》
鉴于诸葛亮对待荆州归属问题、以及孙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