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到彼时的诸葛亮已贵为丞相,却无开府之权,还充当起伏案作业的抄书匠,教导的对象又是刘禅这种“凡下之主”。这无疑是暴殄天物,甚至可能耽误其日常的政务工作。以常理推断,这种安排恐怕很难令诸葛亮满意。
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魏氏春秋》
不出所料,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刻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以至刘禅感叹“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至于之前的抄书工作,则再不见诸记载。
顷之,(诸葛亮)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践祚之后,对待诸葛亮可谓大材小用,尊崇其人却未尽其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在军政问题上与刘备存在抵触。
刘备希冀对吴开战,重夺荆州,此一节史有明载;而诸葛亮对此则持不同意见。
按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感叹“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来看,他对伐吴之役明显是不以为然的,甚至君臣之间可能就此问题发生过冲突。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蜀书法正传》
例证便是《诸葛亮传》对夷陵之战竟然不着一字,仅仅记载张飞死后诸葛亮代替其“领司隶校尉”,紧跟着便是“章武三年,先主于永安病笃”。
张飞卒后,(诸葛亮)领司隶校尉。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蜀书诸葛亮传》
张飞遇害,事在伐吴之役前夜;刘备病笃,事在伐吴之役结束。按此线索,《诸葛亮传》对伐吴之役的记载乃是彻底的空白。
先主伐吴,(张)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蜀书张飞传》
从这段空白记载中,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被完全孤立,甚至被刻意排除在了伐吴的决策圈之外。考虑到他的丞相身份,这种安排明显悖于常理。比较合理的猜想,就是诸葛亮曾就伐吴问题与刘备产生过严重分歧,因此遭到冷遇。只不过碍于诸葛亮的地位,史官选择性忽略掉这段不愉快的记载。
实际如果不是因为刘备战败导致暴病身死,那么君臣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可能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正是由于刘禅幼弱,加之“益州疲弊,危急存亡”,刘备才不得不放下嫌隙,与诸葛亮达成和解。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蜀汉政权的延续。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备的意外猝死,提前结束了君臣之间的嫌隙局面,也为诸葛亮日后在三国舞台上大放异彩创造了外部条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