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另外,由于散骑常侍的工作执掌与侍中高度相似,因此散骑系统在西晋泰始末年至咸宁初年之间,便从门下省分离出去,“别为一省”。
泰始中,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因曰通直散骑常侍……虽隶门下,而别为一省。--《通典》
永平元年(291),晋惠帝又恢复了被曹魏废置的秘书机构(曹丕改秘书为中书,见《刘放传》),宣告了秘书省的设立。
注:西晋秘书省成立时间范围推算,见黄惠贤《变化中的曹魏中央政治制度》。史源见《华峤集》、王隐《晋书》、《太平御览》。文多不引。
因此西晋时代,除了尚书台这个外台之外、还出现了门下省(原侍中寺)、中书省、散骑省、秘书省四个内台,相互分权制衡。
这一制度经日后增删损益,逐渐形成了隋唐的三省制。
即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三权分立的制度。
从史书的职能描述看,侍中本身是服务皇帝的内侍近臣,属于“掌侍左右”的清贵闲差。
然而从“执虎子”、“掌唾壶”等实际工作内容看,侍中一职也并非如《百官志》形容般清贵,不过是帝王身边的趋走小臣。
两汉侍中由于多次爆发宫廷丑闻,或者谋刺皇帝、或者奸乱宫闱,因此长期被迁出禁中,没有染指中枢权力的资格。
为了维护皇室尊严,东汉皇帝更倾向于任用阉人担任左右侍从,这也间接增加了中常侍、中黄门干政的机会,东汉的宦官政治盖源于此。
灵帝死后,十常侍由于行刺何进而遭遇毁灭性打击,连累宦官集团彻底瓦解。
阉党覆灭后,皇帝的近侍不得不改用士人,献帝遂着手恢复侍中机构,并增益其权力,侍中遂开始“省尚书事”,这一制度后被曹魏继承并沿袭。
魏廷侍中机构包含了侍中、散骑诸官,他们“共省(审核)尚书事”,实际是借此制衡尚书、中书二省的权力;正如昔日汉武帝设立尚书,制衡三公九卿一般。
经过魏、晋两朝的发展,侍中寺改称为门下省;
散骑省从门下分离而别为一省,加上魏朝的中书省,西晋的秘书省,与两汉旧有的尚书省,共同构建起当时的权力组织结构,并成为隋唐时代五省六曹、三省六部的雏形源流。
但无论如何,尚书省地位始终超然。
至北宋,权力被进一步分化,三省六部成为寄禄官,真正的权力中枢被一分为三,成为中书、枢密院及三司。
政、军、财各自为政,即便贵为相公,也不能一言而决。
再至大明,中书省被演变为内阁,尚书省的六部成了摆设。
清代时,军机处、尚书省又两权对立…
或许,这就是权力的游戏吧?
尽管这不过是一种无限循环….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