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的便是战车。
车厢的形状类似一个敞口盒子(车舆),两侧各有一轮,盒底连缀一条纵向的粗梁(车辕),在梁前端的横木(车衡)处平行排列若干挽具,嵌套不同数量的驮兽(牛、骡、驴、马)。
注:古代车具,每部分均有专用名词。比如车轮部分便由轴、毂、辖、牙、軎、飞铃等零件构成。
篇幅原因,咱们不再展开论述。
不同车舆使用的驮兽数量不同。
民用车舆,使用的驮兽数量相对较少。军用车舆则较之为多。而皇帝的车驾,则要使用四到六单位的驮兽,通常还得毛色相同,即所谓“醇驷”。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刘邦)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最惨的是民间的一种小车,称作“鹿车”。
有趣的是,鹿车与鹿无关,而是“独轮手推车”。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实际大概就是鹿车的改良款。
注意:见《木牛流马对汉代鹿车的改进、及其对犁制研究的一点启示》。
此文载于《农业考古》1986年第一期。
这种独轮推车,大概很能适应川蜀地区的崎岖地形,因此驰名当时。
从有无顶盖的角度,又可以分为“露车”与“衣车”。
贵族的车,顶上有盖,四周有帷幕,把“敞篷车”(露车)改装成“全封闭”(衣车),遮风挡雨,舒适无比。
民间的车就没这待遇了,大多无棚无盖,运货运人一体化。
还有一种专门运送皇帝灵柩的丧车,叫“辒辌车”。辒辌的意思,就是温凉,即可调节温度。
实际原理相当粗糙,就是全封闭的车舆四周,加了可开闭的窗户。
(辒辌车)如衣车,有窗犯,闭之则温,开之则凉。--《汉书霍光传》孟康注释
从乘坐姿势上,又分为“立乘车”与“坐乘车”。
顾名思义,立乘就是站在车厢里,先秦时代比较常见,两汉三国时已经很少再有立乘式的载具。
坐乘车也叫安车,应用比较广泛。
安车,坐乘车。凡妇人车皆坐乘。--《周礼》郑玄注释
如果驮兽不是牛驴骡马,而是人类,那车具又可分为“舆”和“辇”。
舆就类似后世的轿子,但座位更高。辇即人力牵拉的车辆,也叫“步挽车”。
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辇,挽车也。从车,从,在车前引之。--《说文解字》
“舆”和“辇”后来演化成皇权的代名词。比如“乘舆”就指皇帝,“僭拟乘舆”就指“礼制逾越到等同于皇帝”。
介绍完车具,再谈谈汉末三国的车具应用,尤其是在军事上的应用。
辎重车可以用来装载粮食布帛,人所共知。实际辎重车也承担着装载武器铠甲的任务。部队行军时,除了少数精锐护卫中军,大多兵士,都是空手徒步,以节省体力。
注:关于行军时的“轻装与具装”问题,我之前单有撰文论述,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
车具在战场的另一个作用,便是临敌之际,将车具排列成阵,一方面保护己方步兵与射手,另一方面阻挠对方的骑兵冲锋。
说白了就是用兵车结成一个“临时堡垒”。
三国汉季最有名的“车阵”应用案例,当是初平二年(191)冬季的界桥之战(也叫磐河之战)。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