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许多被提携的名流,无论从籍贯上还是任官履历上,与董卓均无交集。
但从吏部尚书的人选上(周毖、许靖),不难看出其背后的乡党政治因素。周毖是董卓的凉州老乡,许靖则是董卓盟友袁隗的汝南老乡。
“乡党政治”是历朝历代的潜规则。
李傕(凉州北地)秉政时(192-195),亦任用贾诩(凉州武威)为吏部尚书。
(李傕)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魏书贾诩传》
至于在董卓率3公觐见的“政治表演”中,另外两位参演人,司徒黄琬与司空杨彪,1个曾是扶风太守,1个出身弘农门阀。
“3公俱带斧钺觐见”的浮夸行为,实际是董卓主持的把戏,意在通过平**锢名士,收拢人心,借此更进1步。当然也要看到,黄琬与杨彪能被董卓相中,与出身和仕宦履历密不可分。
蔡邕作为兖州陈留人,虽然与董卓并无旧交,但托庇于杨彪、马日磾等关中籍贯的同僚(参与修史),亦在董卓集团平步青云。
虽然从历史的后续发展来看,董卓提拔的许多士人,都走上了对抗自己的道路,但不宜对其行为全盘否定。
应该说,董卓在“擢拔群士”的问题上,最初确实是仔细下了1番功夫。至于成败异变、功业相反,那就不是董卓所能逆料了。
董卓的失败,归根结底,还是“士族与庶族、京官与边将、中央与地方、文人与武夫”之间的立场差异。
而这,恰恰也是贯穿汉末3国的主旋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