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县),少数则来自于苟哥老家常山国的隔壁郡国中山国。
因苟哥鞭长莫及(在这里,它是正经的),冀州百姓相比于汉灵帝时期,生活上并无太大改观。
因此,赵国舞女、襄国妖女、中山倡…咳咳,此时仍然屡禁不绝。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凡有一点办法,试问又有那对父母愿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这种社会畸形产物呢?
由是推之,韩国练习生…实际上何异于赵国舞女?
她们背后的血与泪,又有几人知?
综上所述,苟哥看似在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赵国舞女那曼妙的舞姿、绝美的俏脸,然而,苟哥心中却在破口大骂…
天杀的袁绍!你那狗屁不通的治国之道,只会让门阀提前诞生、提前毁了我们华夏!
实情如此,袁绍如此优待士大夫,只会使九品官人法提前诞生,从而导致阶层固化、百姓不得不依附于士族,最终演变为…五胡乱华!
当然了,苟哥心中的控诉,旁人是听不到的。
好巧不巧…或者准确来说是悲催的是:
当苟哥心中控诉袁绍正带劲儿…也就是其人看似欣赏赵国舞女正津津有味之时,刘协、伏寿及刘嗣这一家三口,骤然现身。
刘协见苟哥如此作态,心中嗤笑一声,并未在意;
刘嗣虽天赋近于妖,却终究只是个未满两周岁的稚童,然而…
伏寿心中的醋坛子登时被打翻。
在宫廷礼乐的bg中,伏寿似笑非笑地突然来了一句。
“太子太傅似颇喜爱此舞?”
苟哥正在心中骂袁绍骂得兴起,骤然闻得此语,心中登时慌得一批。
然则…
大庭广众之下,苟哥不好多做解释。
万幸苟哥素来有急智。
其人站起身来,向刘协、伏寿、刘嗣三人一一行礼。
随后,苟哥坦坦荡荡道:“回皇后,臣方才闻此乐、观此舞,不由思及黎庶之苦。
世人皆称:赵国舞女、襄国妖女,冠绝一时。臣却以为,若非生活所迫,天下父母谁愿使女儿为舞女、妖女?
是故,臣欲向赵国施仁政,发誓使赵国、襄国再无舞女及妖女!”
苟哥这番话的确发自肺腑,是以极富感染力,使闻者无不动容。
其中当然包括,一曲刚好舞罢的赵国舞女们。
于是乎,饱尝辛酸的舞女们,思及不堪回首之往事,美眸中都泛起泪光。
甚至,还有三五名千娇百媚的舞女…竟然忍不住掩面而泣。
舞女的颜值愈高,所遭遇的苦楚便注定愈多。
对此不理解?
此事可完全参照…生活在阴影中的韩国练习生。
伏寿虽然控制欲极强,但其根源在于其人因心理阴影无法抹去,所以极度缺乏安全感…
佳人在潜意识中始终担忧,自己会失去爱郎赵旻、爱子刘嗣。
正因为佳人太在乎,所以她表现出来的控制欲便极强…
刚好,爱郎更懂她的心。
但无论如何,生活极俭朴、为人又极低调的伏寿,实则颇为善良、感性。
伏寿渐渐倒竖起来的蛾眉,此时早已紧紧蹙起。
佳人轻叹一声、挥了挥袍袖。
“你等且早些安歇,不必再为诸卿献舞,明日你等可自由出宫一日,然则…明日酉时之前务必回宫,违令者我必重罚!”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曹操没有废汉自立的另一原因,在于动荡的外部环境。
由于孙权与刘备集团的存在,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孙、刘两家为了增强自身的合法性,处心积虑地抹黑曹操,甚至不惜捏造谣言。
举例而论,荀彧枉死(212),事出隐秘,曹魏群臣皆噤口不言,但内幕消息还是传到孙权耳中。孙权转告刘备,刘备又露布天下,对曹操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荀)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荀)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孙)权以露布于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献帝春秋》
再举一例。
曹丕篡汉时(220),刘协并未遭到杀戮,但刘备却坚称废帝已经遇害,不仅为其举行了规模隆重的葬礼,还为他议定了“孝愍皇帝”的谥号。论其心迹,无非是要贬低曹魏法统,败坏曹氏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