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魏书明帝纪》
然而曹丕纳甄氏,事在建安九年(204)八月。若如此,则曹丕、甄氏自成婚至生子,前后竟不足四个月,令人疑窦丛生。
及冀州平,文帝纳(甄)后于邺。--《魏书文昭皇后传》
(九年)八月,审配兄子(审)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魏书武帝纪》
后世学者遂据此发微,质疑明帝血统,甚至根据甄氏的过往婚史,逆推曹叡乃袁熙之遗腹子,此即“袁胤”之所由来。
窃谓承祚(指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指曹叡)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卢弼《三国志集解》
然而考之诸书,根据袁熙的活动路径与曹军的攻邺时间,可知“袁胤”之说断不可信。
按《魏书》与《后汉书》,袁熙自建安四年(199)“出为幽州(刺史)”后便未见返邺记载,而甄氏则“留(邺县)养姑(侍奉婆婆)”,直至被曹丕所纳。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袁)熙出为幽州,(甄)后留(邺县)养姑。--《魏书文昭皇后传》
(袁绍)又以中子(袁)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袁绍传》
注:按《后汉书献帝纪》,公孙瓒败殁于四年三月,袁熙“为幽州”当在此后;按《魏书武帝纪》,曹操于四年八月“进军黎阳”,同年九月“分兵官渡”,可知袁绍南下亦在此时,结合《绍传》,可知袁熙“为幽州”当在此前。因此,袁熙出镇幽州,当在建安四年(199)三月至八月间。
建安九年(204)五月至八月,曹军攻邺县,袁尚“还救城”,结果被曹操“逆击破之”,被迫遁走中山;复战再败,遂赴故安投奔次兄袁熙。
自五月至八月,(邺)城中饿死者过半。(袁)尚闻邺急,将军万余人还救城,操逆击破之……众大溃,尚奔中山……(曹操)攻尚于中山。尚败,走故安从(袁)熙。--《后汉书袁绍传》
故安县属涿郡,即今河北固安,可知袁熙自出为幽州刺史(199)便长驻当地,直至建安九年(204)。袁熙、甄氏既数年不得相见,可知“袁胤曹嗣”之说实属妄言。
(涿郡)故安,易水出,雹水出。--《续汉书郡国志》
另按邺县城破时间(建安九年八月)而论,若曹叡果生于建安九年(204),则甄氏与曹丕成婚之初便至少有六个月之身孕,岂能瞒过众人耳目?曹操、曹丕又焉能不知?曹氏父子虽于男女关系方面颇为通达,又岂会传位袁氏血脉,自绝宗祀,坐笑天下?
因此,不仅曹叡的血统与袁熙毫不相涉,就连曹叡的生卒年记载都存在严重问题。
览查史料,包括裴松之(南朝)、周婴(明代)、侯康(清代)在内的诸多学者,虽对明帝年龄多有探究,却均未达其旨。现代学者王雪晶在《曹叡研究》中对此辨析甚明,兹不赘引。
其实曹叡年龄的真正线索,恰恰隐藏在《文帝纪》与《明帝纪》中。
按《文帝纪》,曹叡在延康元年(220)五月受封“武德侯”;按《明帝纪》,曹叡受封“武德侯”时,年方“十五”。
(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曹)叡为武德侯。--《魏书文帝纪》
(曹叡)年十五,封武德侯。--《魏书明帝纪》
显而易见,延康元年(220)曹叡年十五,则其生年当在建安十一年(206)。
可知曹丕于九年(204)八月纳甄氏,甄氏于翌年(205)有孕,复一年(206),遂生曹叡。
如此,则曹叡之血脉问题便得到完美且合理之解释,绝无疑点。近代学者陆侃如在《中古文学系年》中亦勘定曹叡生于建安十一年(206),诚是。
唯一的问题,便是明帝若生于建安十一年(206),按其崩于景初三年(239),其卒年当为三十四,不得为三十六也。
对此问题,学者王雪晶亦提出开拓性意见。即曹叡因“景初改历”而虚增一岁,卒年并非三十四岁,实为三十三岁。
王氏认为,晋代之后行草盛行,“三”与“六”之字形亦相类,史家誊录或有讹误,致使“三十三”被误作“三十六”。及至南朝,裴松之遂难辨真伪,因生疑窦。
三字首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