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见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尚有不可通晓之语。--《闽杂记》
需要注意,清代制度,对进京面圣的外省官员有品级要求,可知那位南方官员绝非粗鄙小吏,一定练习过清代官话。即使如此,依然无法避免“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上溯至三国两晋,在教育普及更差、口音种类更繁杂的环境下,离开老家便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必定更多。
比如凉州陇西的董卓,是“良家子”出身,即巫医、百工、商贾之外的清白家庭,但他入洛阳之后(189),依然被东都士人鄙视为“羌胡之种”。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至于董卓麾下的部曲,待遇则更糟。胡人兵士被称作“野兽”,汉人兵士则被称作“秦胡”。不难想象,凉州兵士与洛阳居民之间,在口语方面,一定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
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指袁绍),譬驱群羊向虎狼(指董卓军队)……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南匈奴别种)、湟中义从(大月氏别种)、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指董卓)权以为爪牙。--张璠《汉纪》
(灵帝)征(董)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指羌化汉人)兵皆诣臣……”--《后汉书董卓传》
两汉时代,官方的标准语当为“长安音”或“洛阳音”,也可以称作“正音”或“官音”。正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变化,但大抵以京畿地区的口音为标准。
以前文提到的刘备、公孙瓒而论,他们虽然出身河朔,但少年时代曾有过“游学洛阳”的经历,因此他们肯定懂得官音。
(公孙瓒)从涿郡卢植,学于缑氏山中(洛阳东侧)。--《后汉书公孙瓒传》
(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蜀书先主传》
问题在于,关羽、张飞这类社会中下层出身的武夫,是否懂得官音,便必须打个问号。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