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我来
李润希是许敬亦十八岁那年资助的第一个贫困学生。
那时候许敬亦刚上大学,和家里闹得很不愉快,闲暇时间都在做兼职,偶然一次他无意间点进一个贴吧,里边儿全是一些寻求帮助的贫困家庭所发的求助帖子。
其中或许也不乏骗子,许敬亦随意滑动页面,突然就被一个帖子给吸引住了,发帖人自称是帮忙代发,帖子内容也没什么新意,介绍了下穷到揭不开锅的家庭,饿得瘦骨嶙峋读不起书的孩童。
吸引许敬亦的是楼主贴出来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小孩穿着脏得起了黑壳的棕色牛仔外套,和一双鞋头已经破了一个洞露出脚趾的黑色胶鞋,非常瘦弱,但尖尖的下巴和清秀的五官让他显得有几分可爱,照片应该是抓拍的,小孩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红色小盆,他身后是一片竹林,有几只鸡正低头啄食。
他刚给鸡喂完食,没料到突然被拍,所以一双眼睛睁得很大,嘴唇微张,表情惊讶。
许敬亦看了这张照片挺久,脑海里突然就冒出了一丝不忍,他继续往下翻,发帖人说这个小孩叫李黑娃,今年十岁,三年级。
如果有好心人愿意资助,还请资助人帮忙重新取个名字。
这种名字在偏远贫困的山区很常见,不过读了书,小孩有了自己的想法后,难免觉得自卑。
许敬亦又往上滑,看了那张照片很久后,记下了对方的联系方式。
他后来是用学校的公用电话联系的发帖人,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后,要了求助人家里的银行卡号。
小学每年五千,初中每年一万,高中每年两万。
许敬亦大概了解过,这笔钱不仅足够小孩读书,甚至能够多出一些帮补家庭,能让所有人都轻松很多。
每年的一月,许敬亦会在月底按时把钱汇过去。
第一次收到钱,对方的父母好像很是感动,让孩子写来一封很长的感谢信,信封里还有孩子的成绩单,三门成绩两门满分,只有语文差了两分。
信中还提起了取名的事,那时候许敬亦每天很忙,他想了几天才回了信。
信中,他给李黑娃取名李润希。
润,代表着滋润,润泽,他希望那个小孩身体健康,心理温和。
希,代表着美好和向往,他希望那个小孩的未来充满光明和幸福。
一个素不相识相隔千里的人,被自己赋予新的名字,因为自己的资助得以继续读书,能向着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以后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感觉很奇妙。
许敬亦为此分外努力。
他没有给对方家庭自己的号码,只给了校外自己所租公寓的地址和自己的姓名,双方一般都通过信件联系,如果许敬亦换了地址,也会提前写信告知。
如此,一过七年。
许敬亦后来还资助了其他的人,受助人会提供很多证明自己真实状况的材料,以免被怀疑行骗。
也有朋友提醒许敬亦当时太年轻了,才十八岁凭网络上电话里的三言两句一张照片就敢资助那么多年,让他提醒对方补充一些证明。
但许敬亦从来不曾提过,他始终对李润希抱有不一样的期待和感情,他相信在遥远的他乡,那个慢慢长大的小孩,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强大。
直到他突然收到那封信。
当时他已经从文物局辞职,上面下达任务,他也已经拒绝,但看见地址刚好就是弥长镇石岩乡,他改变了主意。
原本他想自己应该写信问对方要个电话号码,毕竟现在不比当年,想来即使在贫困的山区,每家每户应该都能有自己的电话了。
信件往来太慢,电话里或许沟通能更顺畅些,他想问一下李润希是否遇见了什么大事,为何突然决定不再接受资助。
不过既然这次发掘古墓的任务刚好是在弥长镇,也许是上天注定,他要自己走一趟,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也幸好来了。
倘若不来,或许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他想象中的那个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小孩,如今依旧瘦弱,眼神甚至不如十岁那年明亮。
许敬亦立在原地,长久地低头凝视着手里的纸币,目光复杂。
而李润希慌忙地跑回小瓦房,坐在床上喘大气。
明天宋初翠一家人就会回来了,他往后躺倒,伸手往床下摸,摸到很多个大塑料瓶,心底慢慢下沉。
天气预报说过后几天都是大晴天,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