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现在就有多绝望!得到了,又失去!
开元盛世好像就是一场镜花水月,让人痛苦的梦啊!
【大历二年的重阳节,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他看着眼前萧瑟的秋江景色,想起了他飘零的人生,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出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他在写出这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时候,心中有多哀愁悲愤呢?】
“老杜啊!从一览众山小到万里悲秋常作客,哭死我了”
“是帝王对不起你”
天幕下的众人听着天幕的讲述,仿佛看到了杜甫从活泼淘气的小儿到意气风发的少年,从豪放不羁的青年,再到抑郁不得志的中年,最后变成了如今孤愁困苦的老年人。
“苍天不公啊!”一位老妇人不停的抹着泪,为这位诗圣大人不公,“杜郎君怎么就这么惨啊!”
一个书生也是不停地叹气,“怎么会这样呢?杜大人为什么就这么惨呢?”
【杜甫这一生的志向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少之时他想着要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晚年之时他登上高台,看到的却是一生之悲苦。
他怀才不遇之时,回忆起年少的梦想,该有多么怅然啊!
比起浪漫潇洒的诗仙李白,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可这封建礼教的时代,苦才是现实啊!
杜甫的诗是超前的,所以杜甫的诗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法国作家吉姆约·阿波利奈尔就曾经说过:\"由于诗人的探索本身的性质,他在他作为第一个发现者所进入的那个新世界里是孤独的。”
姜姜觉得这是对杜甫一生境遇的诠释。】
“那话怎么说的来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老杜是真的孤独了”
【唐去宋来,沉寂百年的杜甫被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千秋盛名。
进入两宋,儒学经历了六朝隋唐的略微松弛期,迎来了它的又一复归高潮。
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打着儒学的大旗开始物色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精神领袖,而杜甫就因其浓厚的儒家精神而被选中。
但正如汉儒诠释《诗经》是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一样,宋人也是戴着理学的有色眼镜来注解杜诗的。
所以他们突出了杜甫温柔敦厚的儒者形象,淡化了他嫉恶如仇的刚勇个性。
宋朝文人只要提及杜甫,必要说一说他每饭思君的忠爱,强调他身处困境不忘忧国的忠诚。
因为这种精神是整个宋代必需的,也是浸润于儒教观念的封建知识分子所乐于接受的。
在这一契机下,杜甫不仅仅再是一位诗人,还成为了诗圣。
明人陈献章更是直言\"子美诗之圣\",最终把桂冠戴在众人瞩目已久的杜甫头上,完成了\"诗圣\"的真正定位。
从此,杜甫在文学史上卓而不群,独尊后世。】
“圣是个人品格可以达到的,但圣也是需要权威或是约定俗成来盖章的”
“……”
【文章憎命达,杜甫饱受苦难, 可他也保持着自己的乐观,他的诗文也写得更好了。
大历五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所以杜甫只能又逃去了衡州,原本他打算着再去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他们一行还没有到耒阳,就遇到了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
后来杜甫顺流而下,折回潭州,以图回乡,然而在这一年的冬天,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了,时年五十九。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死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再也没能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
“呜呜,故乡的花开了”
“我的老杜啊!”
视频播放到现在,天幕下的古人大多喜欢上了这位为国为民的诗圣,他们望着天幕中那个沧桑的老人到处辗转, 不由潸然泪下。
为何,这个好人,这个能看见他们苦痛的人,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
难道是他们的命贱吗?所以连累的这位诗圣也不得好命吗?
天道不公!为何不能怜惜他们?他们生来就该如蝼蚁一般,任人践踏吗?
唐朝
杜审言望着天幕,面色沉沉,他的宝贝大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