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寻找大福星
在田间地头吃晌饭,是袁佳怡多年来的习惯。
为了赶工,不让自家的农活超过农时,袁佳怡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吃一餐中午饭来来回回的路上,因为春耕是一天造十天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来回吃个中饭的时间,她可以耕耙七八分田,她不能浪费这个宝贵的时间,何况还有刘江家的田地,她也要去关照关照。
这些年父母亲也知道她的忙,总是在过午饭了以后,准能把饭菜送到田埂地头给她,竹筒饭是她晌饭的最爱。
是啊,父母年老了,为了关照他们,袁佳怡不论有多繁忙,有多劳累,总不让老人下地劳作,而让老人在家过着舒服日,不像以前的老人那样,活到老要做到老,一抬头就走到了人生尽头,没一天能朝看水东流,晚观云展云飞……
有时父母实在闷得慌,就总想下地去劳作,活动活动一下筋骨。可袁佳怡总是不让他们下地去,不止一次地对他们说:“现在生活好过了,你们劳累了一辈子,该好好地休息休息,过几个好日子,享享清福,多过一些开心日,多长寿几年啊!但享清福过开心日,并不是让你们无所事事吃了睡睡了吃当猪滚,你们在家可以种种园子,做做饭,看看鸡猪,逗逗鸽鸟,干些轻松的家务,完了,还可以到村中去走走,找村里同辈的老朋友搭搭话聊聊天,叙叙过往谈旧情……”
袁风云和素琴老人俩就乐得脸色成了大红花。他们就做做饭菜涮锅碗,看鸡逗鸟种小园,徜徉村里找同伴,唠唠嗑来叙家常,过着舒舒服服又闲不住手脚的日子……
地里的活儿家里的粗活全都包到了袁佳怡的身上。所以,她常常和她的同伴们在地里田头吃竹筒饭。竹筒是用大楠竹制作而成的,盛上饭盖上盖子,既不怕蚂蚁爬进去偷嘴,又不怕碰撞摔打。每当别人看到青青他们吃竹筒饭时,就笑他们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拿这种原始木具。他们也总是笑着回答,现在生活虽然好了点,买铝饭盒、保温盒盛饭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可不能丢啊,所以我们还乐意地用这种原始木具,等到我们真的富起来能拆掉茅草房盖起了小洋楼,我们就建起一个可可西里的博物馆,把这些原始的东西,全都作为古董陈列进去,纪念可可西里的苦难史和奋斗史。
青青就乐意在农忙季节里在地里田头吃她的竹筒饭,她不愿意憋下活儿回家吃上一口热饭,即使在家,她也给活儿忙得过午餐后才记得饮食。如此一年复一年,从不拖累父母,也不影响两个弟弟的学习。
父母越活越年轻了。父亲为寻开心,进得山谷里去装弶捉来了两只画眉鸟,挂在鸽鸟棚里,精心地饲养起来。每天俩老人种好了园子,就来到鸟们前,老父就从腰间拿出一个自制的竹鸟哨,学着画眉鸟叫了几声,画眉鸟儿们便亮开歌喉唱了起来。这时,棚里的鸽鸟啪啪地纷纷拍打着翅膀,咕咕咕地和着画眉鸟唱起动听的歌来。而袁风云和素琴听着鸟儿们大合唱,都乐弯了腰。
父亲老袁风云从自酿的酒坛舀来了盅香喷喷的米酒,老母素琴和荟英已端坐桌前恭候多时了。小敏见爷爷揣酒来了,恭恭敬敬地伸出了右手对爷爷作了一个“请”的姿势,弄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笑什么呀?这是礼貌,你们大人的,能不能懂一点礼貌呀?”小敏见众人笑了他,他感到有点委屈。他才六岁呢,只读一年级。
“小敏有礼貌,我的乖孙子,小敏有礼貌,我的乖孙子。”老父袁风云摸摸孙子小敏的头说。
“爷爷,这是我们的刘老师教的。”
“哈哈,小敏乖,刘老师教得好,教得好!”老父袁风云夸夸孙子的同时也夸了刘江,因为这个刘老师就是刘江。
面对着一桌鸡肉鸽汤,袁荟英还没吃上一口半块,但她似乎已经被这浪飞的香气噎住了,刘江像一根桌上碗里鸡肉中的硬骨,深深地刺进了她的喉咙……
这顿饭还能吃得津津有味吗?袁荟英在心里扪心自问道。
小敏待爷爷坐定后,才坐了下来。爷爷扬着筷子招呼大家赶快吃饭不再等什么了。小敏站起来夹了一块好大的烧鸡肉送到爷爷的碗里,夹了一块放到奶奶的碗里,又夹起一块放进荟英姑姑的碗里,说:“姑姑,回来这么久,您怎么不去我家玩呢?都是我来爷爷家找您玩。”
荟英听到小敏这么一说,她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好在父母都没发觉这一变化,她吞吞吐吐地说:“乖敏,姑姑会去……去你家玩的。啊,小敏,谁教你懂得这么多礼貌?”
袁荟英明明听到小敏说的是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