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风和日丽,微风轻拂,花草的芬芳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我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致中,心情格外舒畅,脚下的步伐也变得轻快起来。
然而,行至中途,一位路人的身影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与和谐。只见他眉头紧蹙,左手紧紧地揉着右肩,面部肌肉因痛苦而微微扭曲,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太爷爷目光敏锐,一眼便瞧见了他的异样,连忙快步上前,关切地询问道:“这位兄台,瞧你这般痛苦,所为何事?”那路人闻声抬起头,眼中满是无奈与痛苦,长叹一声道:“我这肩膀疼痛难忍,实不知如何是好。”
太爷爷微微颔首,开始仔细观察他的症状,又详细询问了发病的时间、诱因以及疼痛的特点。路人声音略显颤抖地说:“这疼痛时作时休,每逢遇寒便会加重,如今肩部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太爷爷略作沉思,心中已然有了判断,缓缓说道:“此乃外感风寒,经络阻滞所致。”
太爷爷转头看向我,神色严肃地说道:“小晨,且来帮为这路人解除病痛。”说罢,太爷爷让路人安稳地坐定,自己则伸出手指,开始在其手背处认真找寻三间穴。
太爷爷目光专注,边找边对我说道:“三间穴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此穴功效甚多,三间穴为大肠经的输穴五行属木,木有调达,疏通之意,‘输主体重节痛’。这意味着在看病的时候啊,三间穴常用于治疗肢体关节疼痛等病症。
例如,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手指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通过针刺、艾灸或按摩三间穴,可疏通经络气血,缓解疼痛症状。在治疗外感病症方面,因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外感邪气侵袭时常会影响肺的功能。刺激三间穴能激发大肠经的经气,调节肺气,从而有助于驱散外邪,缓解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外感症状。对于头面五官的病症,如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等,三间穴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经过头面部,三间穴的经气可通过经络传导,到达病所,起到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效果。
“三”这个数字,在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象征意义。它既可以表示多数,寓意着丰富与繁杂,暗示着此处经气的变化多样且复杂;也可以象征天地人三才,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体自身的和谐统一。在三间穴中,“三”或许暗示着其与人体三焦、三部九候等理论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反映了该穴位在调节人体整体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间”字,本义为缝隙、间隔。从经络气血运行的角度来看,三间穴之“间”,可能表示经气在此处有短暂的停留、蓄积或调整,就如同河流中的漩涡,虽有暂时的回旋,但却是为了后续更有力的流淌。这种间隔并非阻塞,而是一种有序的缓冲和积蓄,为经气的继续传导和分布做好准备。
从空间位置上理解,“间”也可表示三间穴所处的特定位置,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处于肌肉、骨骼、筋膜等组织之间的间隙,这种特殊的空间位置决定了其在经络气血流通中的独特作用。
在中医的五行学说中,“三”与“木”相对应,而大肠经属金。三间穴之名中的“三”,可能暗示着该穴位在调节金与木之间的平衡关系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体现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与协调的理论。
从阴阳理论的角度审视,“间”还可以表示阴阳之气在此交汇、融合与转化的场所。三间穴或许是阴阳气血相互交流、互为补充的关键部位,通过调节此处的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康健的目的。
此外,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三间穴的“间”还可能意味着它是沟通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的桥梁和枢纽。其经气的运行和调节,不仅影响着手部局部的生理功能,还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息息相关。”
言罢,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眼神坚定而专注,精准地刺向三间穴。初时,那路人眉头瞬间紧皱,牙关紧咬,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
太爷爷一边沉稳地针刺,一边以熟练且适当的手法捻转提插,同时轻声询问路人的感受。只见那路人先是表情紧张,身体紧绷,随后渐渐地舒缓开来,连连说道:“有所缓解,有所缓解!”太爷爷继续专心行针,并轻声嘱咐路人放松肩部肌肉。
片刻之后,太爷爷缓缓起针,又以轻柔的手法按摩了一会儿针孔周围。那路人小心翼翼地活动了一下肩膀,脸上随即露出惊喜的神色,兴奋地说道:“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