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八年正月十六,开衙办公!
如今的瀛州,也是有着40万人口的大国,瀛州本土30万,南洋领地10万!
好吧,这个数量或许还不如后世一个县级市,但在南洋,就是大国。
放假半月,开衙便忙的不可开交。
孙元化是个能干的,瀛州议事会被经营的有声有色,可行的议案就有十几个,各行各业都有,而且内部审议已经通过。
而这些,朱常瀛都要过一遍,一一给出批示,批无可批的,便批红确认,发长史府执行。
这个制度,朱老七认为还是可以的,士农工商都要调动起来,商量着办事,做对了大家一起受益,做错了就大家一起来扛。
虽然也会拉帮结派,但比之官员自说自话强过百倍。
朱常瀛要守住一个底线,拍脑袋就干的权力,只能自己有,但其他人绝对不可以。
大明的决策过程,百官上奏,内阁合议,司礼监审核,皇帝批准,内阁发有司执行。
瀛州的决策过程,议员提出议案,议事会合议、初审,瀛王核准,长史府执行。
初始的源头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而当下,瀛州的提案也不复杂,毕竟是新移民组建的社会,比之内陆要简单许多,总结下来,农要治水、商要修路、工要招人、士要移民、军要扩充。
好吧,其实也是一团浆糊,哪一件事都不简单。
长史府去年结余的80几万两,一忽儿就花了出去,各自有了去处,修水库三座,瀛州一条贯通南北官道正式动工。
但还有很多事要做,没钱怎么办?
就只能从瀛州银行贷款,年息4。
各县都特酿想贷款,朱常瀛猛然惊醒,想起后世的地方债务,又急忙把银行贷款制度详细过了一遍,政府贷款自然要以税收做抵押,但这还不够,又对长史府以及地方贷款做出了若干详细规定。
譬如地方贷款,必须立县四年以上,人口到达3万方才有资格贷款;长史府贷款,本息合计不得超过去年结余
如此下来,至正月底,瀛州银行放贷160万两,算上去年贷款,已贷出240万两,而其中有一半还是王府内库作保,实在是那条路不修不行!
今年的额外公共支出也就这样了。
至于俸禄、公事等等日常开销则通过银行每月抵扣,税收入账,费用出帐,各县各部门在银行都有独立户头,会计司月月同银行对账。
银行,真是个好东西,当一切公费支出都在银行过账时,其把控能力几乎是以几何倍数增加。
二月头,朱常瀛收到北塘消息。
皇帝老子要全面征收三项特殊税,要求朱常瀛拟奏本,还有即将发付3万囚徒入瀛州。
两件事,一好一坏。
前者地方上无法推行,人情社会,官员士绅就是一张庞杂的关系网,而太监又只能找流氓,强推下去,只能是一地鸡毛。
后者么,倒是好事,修路修水库正缺人手呢。
3万人的施工队,对于瀛州以外包为主的施工方法来说,也是一个极大考验,参照战俘、奴隶标准太过残忍,参照招工标准又太过仁慈,朱常瀛把这个难题甩给了议事会,要尽快同各位包工头商议拿出一个方案来。
而至于征税,朱常瀛则直接给皇帝老子写了奏本,建议缓行,等待福建完成第一轮征税过后,有了经验有了一支过硬队伍,而后逐省推行。
至于皇帝老子听不听劝,朱常瀛就不得而知了。
让朱常瀛失望的,全面开海如石沉大海,似乎皇帝提都没有提。
其实长江口、杭州湾从未断绝海运,只要漕粮不动,设立各市舶司也未必就能把运河挤兑黄了。
这么多税金收不到,着实可惜。
罢了,没有新差事更好,朱常瀛可以沉下心来进一步催生殖民大业。
这一日,朱常瀛在府邸宴请一对穷游,徐弘祖及其夫人。
这位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居然在瀛州混迹两个半月,但朱常瀛却不得而知。待这货要返回内陆时,方才听徐光启说了一嘴。
这位定然要见一见的。
餐后喝茶时,徐弘祖拿过三册手书交到朱常瀛手上。
“殿下,这是草民两月以来在瀛州所见所闻,共分三卷,粗略记之,还请殿下斧正。”
朱常瀛翻看,这是真正的游记,虽写法略有青涩,但已见端倪,看着这对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