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3年(汉高帝四年)八月,在梁地,彭越如狡黠的猎手一般对楚兵发起了频繁的骚扰,生生截断了他们的粮道。与此同时,钟离昧正深陷汉军的重重围困之中。项羽听闻此状,怒不可遏,亲自率领精锐军队火速狙击彭越,而后又匆忙折返回来援助。恰在这时,齐王韩信瞅准时机,开始指挥大军对楚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项羽内心开始生出恐惧,在这般局势之下,双方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期魏国所修建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限,将天下进行了划分。
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领着十万楚军沿着南路、选取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踏上了向楚地撤军的征程。刘邦也心生西返之意。然而,正当刘邦准备率军西归之时,张良、陈平以及李九却出人意料地建议撕毁那刚刚达成的鸿沟和议,趁着楚军这支疲惫之师向东返回之际,从其背后发动出其不意的偷袭。张、陈二人坚定地认为“汉已拥有天下大半,而且诸侯都纷纷归附。楚兵已疲惫不堪且粮草用尽,这正是上天要灭亡楚国的关键时刻”,进而建议“不如顺应这个时机而果断攻取”。刘邦思索片刻后,毅然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决然背约,对楚军突然发起了战略追击作战。
当大军追到夏南之时,刘邦紧急约集韩信、彭越南下,意图共同对楚军形成合围之势。可由于韩信以及彭越并未依照约定出兵共同合击楚军,致使刘邦在固陵遭遇惨败。刘邦无奈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坚固的堡垒坚守其中,而楚军再一次对刘邦形成了合围。坚守在壁垒之中的刘邦焦虑地向张良询问:“诸侯不遵从约定,这该如何是好?”张良沉稳地回答道:“楚兵眼看就要被击破,韩信、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土地,他们不来是理所当然的。君王若能与他们共享天下,现在就可以立刻让他们到来。如果不能,事情的发展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可以把从陈地以东到大海的大片领土都封给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都封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战,那么楚国就容易被击败了。”刘邦果断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了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了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诱人的报酬,终于成功搬动了韩、彭二人,促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如同五条汹涌的洪流,共同发动了对项羽的最后合围,震撼人心的垓下之战随之拉开了帷幕。
核下之战
公元前 203年十月下旬(汉高帝五年,因当时以十月作为岁首),灌婴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进占彭城,与此同时,如疾风骤雨般接连攻下楚地的众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亦派遣将领挺进九江地区,巧用计谋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而后合兵一处向北进发,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与樊哙、李九等人也从固陵向东挺进,如此局势对楚国而言极为不利,项羽无奈之下只得被迫向东南方向撤退。
刘邦李九引领着诸侯军一同向楚军发起猛烈进攻,最终与项羽在垓下展开了决定命运的决战。汉军这边由韩信全盘统领,总计兵力达三十万之众,且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孔将军统辖左翼,费将军掌控右翼,刘邦稳坐后方指挥调度,周勃、柴武等作为预备军在刘邦军的后方严阵以待。楚军则由项羽亲自统领,兵力约莫有十万左右。韩信率先率领前中军向项羽的军队勇猛冲杀过去,但形势不利,只得向后退却。就在这时,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果断地纵兵攻了上去,楚军顿时陷入不利局面,韩信抓住这一良机,顺势再次全力攻上去,最终在垓下将楚军打得大败。
在那战火纷飞的夜晚,汉军之中的樊哙、李九、张四、曹十等人于夜间齐声高唱楚歌。那凄楚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楚军自英勇无比的项羽往下,所有将士无不为之惊愕,皆误以为汉军已然将楚地全然占据,一时间,楚军士气如雪崩般崩溃瓦解。
经过了数次激烈且残酷的战斗,最终韩信听从曹十建议巧妙地运用了十面埋伏这一精妙的计策,精心地布置了数层兵力,犹如天罗地网一般,将项羽牢牢地围困在垓下(此地处于如今安徽灵璧县东南的位置)。韩信实施十面埋伏计策主要有以下一些关键步骤:
首先,他安排曹十仔细勘察地形,选择在垓下这个利于布置包围圈的地方与项羽决战。然后,将大量汉军分散部署在项羽可能撤退的各个方向和路径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些埋伏的汉军中有部分负责正面迎敌,佯装败退,吸引项羽追击,逐渐将其引入圈套。当项羽进入埋伏圈后,周围隐藏的汉军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分批杀出,让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