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乡民的平叛,居然能如此狮子大开口,简直是把寡人当成什么了?”
女帝十分气结!
泰州参将在军报中,对于军情一事支支吾吾,反而是在要钱要粮方面,锱铢必较。
女帝最先批复,让泰州的总兵和提督将当地驻军调派前往岭南镇压叛乱。
后又增派临省三地总兵,调遣八千人增援。
前后投入足足一万两千人马的当地驻军。
而要对付的,不过是岭南一个乡县的乡民叛乱。
在女帝看来,正规军对付一群乡野山民,完全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
可这泰州参将却不断向朝廷送来加急军报,前后足足有十二封,每一封都是向女帝要银子。
好在叶风抄了冯德和张成的家,前后为国库充盈了二百万两左右白银。
女帝也没管叶风自己拿了多少回扣,她也无暇顾及。
因为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光是分拨给几个省的军费就要花掉一百多万两。
另外还有各乡县投入到的教育、水利、人力上的花费,又是一笔巨额开销。
大乾朝堂的财政本来就连连吃紧。
加上前几年欠地方的拨款,女帝刚拿到手上的二百万两银子还没捂热,就要花掉一百八十多万两。
女帝能留给泰州用于平叛的军费不多,她希望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能群策群力。
只可惜,一提到银子,朝堂上一片鸦雀无声。
大乾的文武百官们好像都成了聋子哑巴,只闷着头一眼不发。
若是叶风在此,就能联想到当年崇祯皇帝找大臣要银子,用于拱卫京师城防时的场景。
那时候无论崇祯皇帝如何苦口婆心,劝大臣们捐银子,结果大臣一个个都哭穷,坚决不肯拿出一分钱帮皇帝。
最后导致闯王李自成攻破皇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讽刺的是,闯王李自成将那些文武百官抓起来,严刑拷打之下,搜刮出了上千万两的银子。
而如今在大乾的朝堂上,这一幕对于叶风来说,是多么的熟悉?
可惜叶风不在,否则他一定像李自成一样,直接对这些文武百官用刑!
因为在叶风看来,大乾贪墨之风太盛!
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大明末期,大明的文武百官尚能搜刮贪墨如此多的银子。
大乾虽不如大明势大,但至少国力尚未衰竭。
这些平日里贪墨成为的大乾官员,他们手上又贪墨了多少银子?
如果让叶风来估算,他恐怕能估算得更多。
不过女帝也不是白痴,她知道想要文武大臣捐款亦是不可能,好在国库尚有堪堪二十万两白银。
只是南方军情扑朔迷离,她怕这二十万银子一旦给出去,就会打水漂。
何况,按照以往大乾的管理,二十万两银子层层下拨,真正分拨到士兵手上,估计只剩下一丁点残渣。
按照这些官员的贪婪,军费他们也敢贪。
“诸位爱卿,南方督军和地方驻军,一直以屯田养兵,自给自足,按照寡人的意思,只是平叛一个地方的流民叛乱,朝廷就不必大费周章分拨军费了。”
女帝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然,这是事实。
就女帝所了解,三省驻军围剿一个乡的叛乱,出动了也才一万余人的人马,三省驻军完全能自给自足。
她除了为省银子,也是为了套出朝堂上这些官员的心思。
而就在女帝提出自己意见后,就有官员站出来反对。
“陛下,平叛关系到江山社稷安危,不可如此儿戏,前方将士的吃穿用度也绝非小数目,恐怕朝廷必须施以援手。”
就如女帝意料的那样,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唱反调。
女帝甚至都懒得计较这大殿之下,这些百官直言不讳的龌龊。
按照她的设想,三省的驻军只需花费几日时间,就足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那帮叛民。
结果按照军报所言,泰州参将居然已和岭南的叛乱之民,僵持了半个月。
女帝曾经在军中历练过,深刻知道大军一旦开拔,无论粮草和军饷,每日的消耗都如斗牛入海,别说地方财政吃不消。
要是再打半个月,连中央朝廷都要颤抖几下。
何况,大乾如今的国库并不富裕。
所以女帝严重怀疑,当地的驻军是在借平叛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