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均田制崩坏之后的大唐,缓缓讲述起两个制度崩坏之后的场景。
府兵制,与均田制,两个制度听起来没什么关联。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以土地为根基。
简单来说,初唐人口锐减,天下荒芜的土地颇多,这均田制度,便是保障大唐国力稳步增长的绝佳利器。
但等到中唐时期,人口达到峰值,天下的土地不够分之后,均田制也就不可避免的崩坏下去。
而均田制一旦崩坏,便意味着府兵制没有了托底的保障。
而到了那个时候,中央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给予府兵,地方上军阀坐大的场景也就不可避免了。
,!
历史上的唐玄宗,为什么要将兵权放给地方藩镇?
归根结底,便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导致了均田制的崩塌,从而让朝廷失去了对于地方军府的控制权。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朝廷手里没地了。
既然没地了,府兵凭什么还要为中央朝廷效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中晚唐时期,即便是大唐也曾出现过好几位中兴之主,却依旧不能从地方藩镇手里收回军权的原因。
不止是打不过那么简单,关键还在于就算收回了军权,中央枯竭的财政,也养不起那么多大军。
毕竟,朝廷总不能既不给地,又不给钱,还要将士们自掏腰包为朝廷打仗吧?
反观地方藩镇,他们本身就是地方上最大的军阀头子,也是地方上最大的地主。
即便藩镇没有土地分给士兵,但依旧能够以军饷的方式让士兵为自己效力。
因此,府兵制与均田制一旦崩坏,最容易出现的场景就是地方军阀并起,中央朝廷式微,而后等待一场天灾,或是一场人祸,成为重新洗牌的导火索。
最终出现一个如赵匡胤那般雄主,以绝对的武力重新收拾旧山河。
再然后,就是以文御武,矫枉过正。
说白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无法规避,且,无法抵抗。
随着林时将府兵制度与均田制度崩坏后的场景一一道出,姬玲珑一张小脸也肉眼可见的变得凝重起来。
她紧皱着眉头,眼中满是深沉之色。
她知道这两个制度崩坏后的后果很严重,但林时所言,还是远远超出她的想象。
她甚至都不敢去想,大梁百年之后,处处烽烟四起,战乱不休,军头林立的场面。
那太恐怖了。
那等率兽食人的场景,即便是大梁,大魏,大齐三国混战百年,都从未出现过。
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问道:“这样的事情,能够避免吗?”
林时眨眨眼睛,似笑非笑的盯着她,询问道:“你觉得呢?”
姬玲珑愣住,脑子里运转一瞬,忍不住叹口气。
林时拍拍她的肩膀,淡淡道:“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完美制度,一切,全看利弊。”
姬玲珑木然点头,这样的道理,她何尝不知道,只是眼前之人是林时,她心里,终究还是抱了点侥幸。
她松开抓住林时袖子的手,默默坐回龙椅上,一双眸子若有所思。
林时拉了根凳子坐下,也不再多言。
利与弊,他已经和她说得足够清楚。
现在就看姬玲珑要怎么选,是承受府兵制与均田制崩坏的后果,换来大梁百年璀璨,还是走上历史发展的老路,让大梁一统天下之后,起起伏伏三百年,然后重新洗牌?
这样的选择,很难做,因为不管怎么选,都无法避免大梁最终灭亡的结局。
王朝的循环,本身也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洪流进程里不可缺失的一项。
姬玲珑沉思良久,她不死心的问道:“如你所言,府兵制与均田制最后的崩坏,与土地兼并和人口增加有着直接联系,若是大梁不停下开疆拓土的进程,能不断打下新的疆土来分给我大梁的人口,能否延缓这个过程?”
“能!”
林时肯定的点头。
开疆拓土,从来都是转移国内矛盾最好用的手段,古如此,今如此。
姬玲珑微微颔首,继续问:“能延缓多久,你有把握吗?”
林时摇头:“难说,我朝周边的土地,除了南方的气候比较温润之外,北面大片草原都是苦寒之地,就算你打下来,习惯了中原气候的百姓,也未必肯迁徙到边疆苦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