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新八零电子书 > 都市言情 > 帝明 > 第六十二章 抽丝

第六十二章 抽丝 (第2/3页)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独家报道 青鸾 小凤凰靠驭鸟养夫郎 我的师弟不可能是大魔头 死者是我 摄政王他不想洗白 机灵三宝:植物人老公喜当爹 疑似邪神团宠 贪犬 路人甲的超凡之旅 当他们谈论怪谈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黑小子的风流轶事 不能是朋友 微光 [防风铃]和樱遥谈恋爱 夏油家的太宰君 重生之农女持家 重生八零:离婚后被军少宠上天 逆天奇缘:富贵的爱恨情仇 杨族叔家的俏寡媳

获的最基本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对生存环境的直观感受基础之上。

因此,世界各地所涌现出的古典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属于感性文明。古典感性文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这些文明都是建立在对世间万物直观感受的简单思考之上,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认识肤浅,存在很多误区。

传统华夏文明无疑是古典文明中的佼佼者。然而华夏文明也与其它古典文明一样,自身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和认知偏差。华夏文明的先贤同样只能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静态的、循环的世界观。日月轮回,兴衰交替,周而复始,都是这种世界观所包含的认知经验。

如果以古人的这种世界观去思考问题,就会觉得一切的变革,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动不如静,快不如慢,行不如止,今不如古。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所构筑的华夏传统礼制,以维护整个社会构架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其最高理想当然就是子孙万代,江山永固了。只片面的强调维持存在,而看不到发展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礼存则存,礼亡则亡,觉得只要守住了礼,那么君就永远是君,臣就永远是臣,民就永远是民,整个国家就不会乱到哪里去。

在华夏漫长的农耕生产实践与各类传统社会活动中,祖先的各种经验总是能得到反复的验证,一再被证明准确无误。这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但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思想的进步。思想的僵化无疑也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停滞,所以华夏社会被困在农耕文明的发展阶段几千年,始终无法突破。

而明代由于与外界的交流密切,东西方世界频繁的商贸活动给大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这个时代的儒家思想家都已经很敏锐的感觉到变化带来的问题,儒学内部也由此发生了分化,在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以心学为代表的多个学术派别。

这段时间,理学、心学两派的经典著述万历都读了不少,传统理学派的学者往往视社会工商经济的发展为洪水猛兽,会引起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极力主张退回传统的农耕社会形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礼的存在基础。

很遗憾,后继者清朝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当然希望社会始终保持更加便与统治乃至完全僵化的局面,并冀图借助礼制将民族压制包装为阶级压制,从而具备一定的合法性,华夏民族衰败的命运便由此注定了。

后世很多书上对康熙学习西方文化大加褒奖,以宫廷里几百年前就有皇帝的油画肖像为荣,然而对照整个清代如一潭死水般的社会局面,这无疑是绝大的讽刺。(这里没有贬低康熙的意思,康熙所秉承的世界观,也是华夏传统世界观,这本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但后人应该更多地从中吸取教训。)

致于心学,相对于理学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心学看到了很多传统理学思想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并不是一味加以否定。但心学同样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得出了一个格物便是格心的结论,主张摒弃外物,直接从心灵的世界去寻找道德灵魂的答案。

在万历看来,这种观点无疑也存在问题,道德是联系思想与现实的桥梁,脱离现实便失去了存在意义。知行合一的知,不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且知一旦形成,还会通过行作用于客观现实。

此时很多心学流派的儒家思想家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设想效法秦汉时期,将法家、黄老等外学吸收融入儒学思想体系的故事,借此形成知的源头。只是这个时期华夏大地除了儒学本身,其它的思想体系也并不见得能高明到哪里去,如佛家、道家、以及一些西方的宗教思想等,都没有脱离古典感性世界观的范畴。融合了这些思想的心学不但无法体现出比传统理学更加明显的优越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反而导致其自身内部分裂成众多学派,各执一词,无法形成内部统一。

倒是心学思想流传到日本后,才得以与更加成熟的西方近现代理性思维体系相结合,在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大放异彩。

“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历代儒者不管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但却是实实在在始终都在孜孜不倦的为之奋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不打开理性思维的窗户,不对这个时空的华夏传统世界观加以补充完善。由此衍生的传统儒家思想也将没有办法自行解开自身的思维逻辑锁链,并带领华夏民族走出周而复始的怪圈。

万历在穿越前便对这些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通过这段时间系统地学习,便能形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我和女神的荒岛余生 思春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