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任何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华夏农耕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间的斗争,说到底是生存之争,这在古代社会,是根本无法调和的矛盾。
双方各有各的倚仗,大多数时候,农耕民族还往能占据一定的优势,而一旦华夏王朝内部出现问题,外敌就会趁虚而入。可这些入侵的外敌却又会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久而久之也成了土地里刨食的农民,被同化为华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不过这个过程,却是极其痛苦的。
历史上华夏的武力曾数度盛极一时,也始终无法彻底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所以万历根本就不迷信单靠提升武力便能圆满解决这一问题。
华夏农耕民族并不依靠武力获取日常生存所必须的资源,这也就注定了农耕民族的武力难以长时期保持强盛。
唯一的办法,不是强大,而是进步带来的强大,强大到能彻底改变北方民族的生存方式。
内忧外患,外患始终是存在的。解决了内忧,实现了进步,并随之强大起来,外患才能随之消融。
辽左的这场胜利万历自己虽不是很在意,其他人却并不这么看。当傍晚万历来到慈宁宫,给李太后问安时,已经从冯保那得到消息的李太后,很是高兴的跟他聊起这事,还要万历详细述说这场大胜的细节。
李太后听完万历的述说,很是欣慰地对万历道:“儿啊,自你即位以来,不仅国势日隆,如今边塞也接连传来大胜。这都是朝臣用心,将士用命而来,你可要多加赏赐啊,不可令忠勇之士寒心。”
“儿子知道,自然会额外多加恩赏的。”万历赶紧答应,心中却有些纳闷,心道这类军国大事,李太后照例是不会主动多说啥的,今日这么关注此事,估计还有后话。
果然,李太后又道:“饮水思源,这大好局面都是老先生一手造就的,老先生当授头功才是。”
“儿子知道了,明日就与内阁议一议,授予老先生升赏。”在万历看来,张居正确实是贡献巨大,就算封个爵位也完全够格。
“嗯。”见儿子答应得干脆,李太后也很是高兴。早先冯保跟她说起此事,要她来提醒万岁爷不要忘了老先生所做的贡献,李太后还以为儿子会不答应呢,眼下看来,情况很好嘛。
待到次日,朝会之上,张四维与申时行率群臣向万历恭贺了这场大胜。一时间,告捷的乐音响彻整个紫禁城,在场的将士齐声高喊万胜,气势很是雄壮。
朝会后,内阁呈上了拟定的奖赏名单,兵部尚书梁梦龙,总督吴兑,宁远伯李成梁等有功之臣各有所赐,并发太仆寺马价银一万两犒赏该镇军士。
“呵呵,一万两啊,这么多人去分,实在是只能意思意思了。”万历心中苦笑。当然,这只是朝廷的恩赏,那些斩获的人头,还是可以另外换取升赏的。但那些大头兵们究竟能拿到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万历见名单之内并无内阁诸公,更不要说张居正,只得又将冯保召来商议。
冯保早就知悉详情,这会又装模作样地看了一遍,才道:“万岁爷,恩出于上,至于阁老们的升赏,还是得万岁爷您亲自裁定了。”
万历当然知道是这个理,只是他也拿不准该怎么赏,这才找冯保前来商议,这会见冯保拿捏着不说,只好自己想了想,开口道:“那就每人各升一级,老先生封伯爵,至于银钱赐物,大伴你酌情添上就是。”
“万岁爷圣明。”冯保一听,顿时大喜,道:“老先生劳苦功高,确实是当得起这份殊荣,老奴这就去办。”
本来冯保也正是为了张居正的封赏而头痛,才去找李太后帮着说话的。张居正已经是位极人臣,再封就只能封太师了。而大明自开国以来,太师之位历来只在个别极品重臣去世之后才得除授,还从未出过活着的太师。
至于爵位,就更不用提了,按祖制,非军功不得授爵,文臣中只有曾经带兵平定宁王叛乱的王阳明被封伯爵,张居正连地方官都没当过,更不要说统兵作战,原则上是不要指望的。
把张居正捧得越高,对冯保自己就越有利,他可是张居正最亲密的战友,所以才会对这场胜利表现得如此关注。
此刻万岁爷金口一开,老先生不但晋位太师有望,就连伯爵也可能得授,这已超出了冯保的预期,怎能不满心惊喜。
当即冯保便赶回司礼监,令人将万岁爷的谕旨传达到内阁。而这份口谕传到内阁时,却一下就把张四维与申时行却给惊住了。
两人虽也各有升赏,但他俩却都对此并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