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提你哥哥颜杲卿,这是几个意思?告诉朝堂众人,颜杲卿虽然殉国,但是颜家还有人在,谁要是敢灭杀了你哥哥的功绩,你颜家人就要找人拼命么!?
代宗略略一沉默,算了,颜老爷子向来以清雅方正而著称,想必不会这么想,希望是我想多了吧,嗯,就当他是普通谦逊吧。
“颜卿所言,朕不敢苟同。
叛军势大之时,河南道、河北道多少官员望风而逃?又有多少官员投降了叛军?颜卿能够秉承对朝廷的忠心,一力抵抗叛军,更显难能可贵!
至于失地一事,不过是时事造就,怎可一概而论?
就连朕,在天宝十五年,也曾跟随先太上皇、先皇一起避祸……
此事不必多言,有功就是有功,不得推辞封赏。”
颜老爷子一听,嚯,我刚把先皇抬出来,你就抬出来先太上皇,咱是玩比大小呢吗?
不过老爷子页不便多言了,如果平原失地乃是罪责的话,玄宗把长安都丢了,这怎么说?难道还要追究他的责任么?这种东西只适合留在史书上说说,为人臣的,哪有非议先皇、先太上皇的道理?
最终,老爷子也是无奈,躬身行了一礼。
“既然如此,老臣替家兄多谢陛下。”
经此一事,朝堂之上的气氛有些冷淡,即便众相公心中还有其他的英雄豪杰人选,却也不愿意再开口了。
代宗无奈地瞪了苗晋卿一眼,,好好的提什么颜家兄弟,你看看,到了这份上,怎么办?难道日后再找机会议定封赏名单?算了,把这件事扔给吏部考功司和兵部考功司吧,让他们拟定一份名单报上来,然后再说吧。
代宗正要开口,颜老爷子突然上前一步。
“启奏陛下,老臣认为,还有一人,堪称我大唐的英雄。”
“哦?是谁?”
“睢阳太守,张巡。”
颜老爷子看了众人一眼,这才说道:
“张巡死守睢阳,顶住叛军围城足足三年有余,虽然最后功败垂成,却成功得将叛军的兵锋遏制在淮河以北,致使叛军不得跨越淮河一步,保得江淮一方安宁。
前些日子,据说宋州殷刺史曾经上奏朝廷,要在原睢阳现宋州为张巡立庙,听闻朝廷已然应允……
前些日子,颜某见过提出为张巡立庙的始作俑者,台州参军事宣城徐山,他曾经对老臣说过,无睢阳则无江淮,无江淮则无大唐。
老臣听完,深以为然,正是江淮一地的赋税,支撑了我大唐的财政,在最困难的时期,让我大唐可以征缴粮秣提供给前线奋战的将士,此举与第五琦改革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正是张巡守卫了睢阳,才造就了这一切。
所以,老臣以为,张巡等人乃是我大唐当之无愧的英雄。”
代宗听了直点头,说得有道理啊,难道颜老爷子今天也能说点好听的话出来。
无睢阳则无江淮,无江淮则无大唐!
能够说出此话之人,必定是大才!
宣城徐山,等等,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
代宗日理万机,早就忘了那个小小的台州参军事。
“这宣城徐山,乃是何人?”
听了代宗开口相询,裴遵庆顿时乐了,看了看早就脸黑得跟锅底一般的元载,心中更是高兴,不由得上前一步,抢在颜老爷子之前开口言道:
“启禀陛下,此宣城徐山乃是上元二年的进士,在宝应元年登科书判拔萃,随即选官台州参军事,上任伊始,在征缴朝廷赋税的时候,以明察秋毫之资破获了原唐兴县总捕头叛乱一事,在宝应元年七月,陛下曾经亲自下诏,让他即刻进京、另有封赏……”
代宗一听,想起来了,好像还真有这么一回事,还记得当初元载和裴遵庆两人因为这个小小参军事的封赏,在朝堂之上争论不休,嘶……好像当初裴遵庆不赞同封赏他,而元载极力为他争取,怎么回事?今天怎么是裴遵庆前来回报,而元载一副爹死娘改嫁的悲催模样?
这事好像哪里不对啊?算了,等会再说吧。
“既然曾经下诏相召,那宣城徐山现在何处?”
“回禀陛下,宣城徐山如今就在老臣的府上,已然居住了三月有余……”
颜老爷子上眼药的功夫绝对是首屈一指,“三月有余”这几个字,可谓意味非常。
代宗一听,果然动问。
“既然宣城徐山早早抵京,又有旨意相招,为何至今还没有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