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掐算,竟知天定徒弟已然降临。
玉鼎真人思虑片刻,心中微动,便自洞外而出,顺云端而立,目光远眺,竟见那杨妙君携细腰神犬与金眼神鹰,悠然自得地沿山道而行。
杨妙君眉宇间神采飞扬,似有仙姿,正于山道拐角处欣然前行,心中自觉与天地相融,感悟无穷。
忽而,前方山道之处,俨然有一道人立于其间。此道人周身仙气环绕,气宇轩昂,背负一口宝剑,真乃仙风道骨,令人不禁生出敬仰之情。
杨妙君见此道人,心中一阵亲切,慨然上前,恭声道:
,!
“道长有礼了。”
道人微微一笑,风度翩翩,目光之中似已洞悉杨妙君之心,便与之一番交谈,论道时空之大,析人间百态。
二人言语之中形成一股默契,心魂相系,渐生信任。
良久,玉鼎真人凝视着杨妙君,心中认定其乃为身世非凡之人,便道:
“小友,有意学道否?”
杨妙君闻言,心中狂喜,忙道:
“愿随道长修习,求得真理!”
玉鼎真人遂以传承之名,将杨妙君收于门下,委以道名,师徒之情一时涓涓而流,理所当然。
自此杨妙君身处金光洞中,地位骤升,心中暗自感慨:
“我终得吾所求,何其荣幸!”
在玉鼎真人之教导下,杨妙君日夜修行,在万千道理中逐渐破茧而出,心神合一得道。
时光荏苒,转瞬数十年过,杨妙君于金光洞中修行,神通渐成,法力日益精进,日见潇洒疏朗。
然因昔日离去父母时年幼无知,心中始终揣怀隐隐之疑惑,难以释怀,思虑如潮,最终决意向师父玉鼎真人询问。
一日,杨妙君于洞中静坐,神思缱绻,遂欲探寻己身根由,心念俱动,遂前往师父所在之处,恭敬施礼,言辞温恭:
“老师,今日弟子有一事请教,不知可否恭聆教诲?”
玉鼎真人见其诚恳,微笑颔首,示意杨妙君欲言。
杨妙君遂沉吟片刻,心中纠缠已久之疑终于开口:
“老师,你可知我父母身份?”
言罢,目光中流露出期待与恳求,似藉此一问,能够解开心中长久之结。
玉鼎真人凝眉微虑,神色间隐约透出几许复杂之情,然不久后,缓缓陷入沉思,目光似乎穿透时空,俯视无尽的回忆。
洞中静谧,仿佛时光在此时凝滞,唯余杨妙君心中波澜起伏,静待师父的回应。
终究,万般思绪涌动,杨妙君的目光不离师父,一颗心悬于半空。
玉鼎真人闻言,叹息一声,语气凝重,缓缓道:
“尔之父乃夏朝之大将,名为杨天佑,母亲云华仙子,原为天庭瑶姬公主,因私恋于尔父,触犯天条。
今被尔舅昊天上帝压于桃山之下受罚。
尔父与尔兄杨蛟已归故里,投胎转世,只留一妹杨婵,如今流落世间,不知所踪。”
杨妙君听后,心如刀绞,默然无语,面色骤然苍白,似遭重击,内心之苦如潮水涌来,难以自已。久而叩首而拜,声言:
“老师之恩,小子不敢忘怀,日后定有所报。”
虽然内心悲痛,但眸中倔强之火却愈加炽烈,滔滔热血翻涌,似要燃尽心中之苦。
杨妙君毅然说道:“我要去救母!”
声音坚定,如铿锵之铁,豪情满怀,仿若一轮朝阳,照破乌云,决意之情已然涌现,责无旁贷,激荡人心。
玉鼎真人见状,无意阻拦,只是苦口相劝:
“徒弟,今之桃山,受尔舅昊天上帝压制,内有重重禁制,须大法力之人相助,或有开山之法宝,方可劈开此山。须深思之。”
杨妙君心中虽明白难度之大,然不愿退缩,暗自思忖:
“若要救母,必需寻得能人助我,或是法宝在手,助我突破此山。”
心中一往无前,向天发誓:“定当破此山,以母为尊,报答亲恩!”
杨妙君闻言,回首再到玉鼎真人面前,恭敬叩拜曰:
“还请老师指点,何处有破桃山禁制之宝贝?”
玉鼎真人见其赤诚之心,心中感动,遂答曰:
“黄河源头有一神斧,乃当年大禹王治水之时所用之开山神斧。
若尔能将其取来,救母云华仙子,易如反掌。”
杨妙君听后,心中荡漾,立刻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