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建炎二年(1128年),韩世忠因为丁进没有支援而且带领士兵逃跑,非常愤怒。于是韩世忠下令,砍掉这些逃兵的脚指头,然后放他们回到丁进的营地去。自此和丁进结下冤仇,两队士兵经常互相进行偷袭。
高忠义作为一个朝廷散官、局外人,对朝廷的意图和权贵将相的心思看得十分清楚。他深刻地知道,宋军之所以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首先是由于朝廷腐败,人心涣散,士兵、军队各自为政,大多数军队成为了追逐财富利益的军事集团;其次是自从宋高祖建立宋朝以来,在家训中特别、特别强调不能让军人势力一家独大。在宋朝廷和权贵们看来,如果军人势力强大,他们为了政权,有可能会直接推翻宋廷和权贵的统治,取而代之;如果外部势力如夏人、金人攻击,他们不是为了政权,大多数仅仅为了金银财宝、粮食物资等等,因此完全有商量的余地,通过税赋、岁币等等还可以苟延残喘。第三点,也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人心涣散,千百次伤害百姓,导致完全没有人心支持,因此许多士兵一触即溃;许多城池不战而降;许多高官望风而逃;许多士兵哗变成匪;许多百姓自愿为金人做奸细通报信息。第四点,金人最善于用金钱收买奸细。由于宋廷不杀大臣,许多大臣就毫无廉耻,贪财好色没有任何顾忌。只要有钱赚,落井下石、出卖朋友、投靠敌人、坑蒙拐骗等等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高忠义看到这种自相残杀的情况,就劝阻韩世忠回避一下,免得激起兵变,反而帮助了金人,对朝廷也不利,自己的功劳也会前功尽弃。因此韩世忠就带领残馀的六千多人向南撤退回归到朝廷。
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这时,陇右都护张严追击金帅洛索来到了凤翔边境上,张严锐意击敌,赶紧派人告诉泾原统制官曲端、熙河兵马都监刘惟辅一起三面夹击,企图一举歼灭金军。泾原统制官曲端能谋善断,勤政爱民,有号召力。他治兵泾原,招流民溃卒,所过之处百姓提供粮草,真可以说是道不拾遗。
可是刘惟辅根本不听张严节制,反而从小路由吴山去了宝鸡;泾原统制官曲端能力超群,又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也就不积极,他根本就没有派兵去支持张严。
张严对于刘惟辅、曲端寄予厚望,想着他们虽然不愿意作为主力冲锋陷阵,但至少不会坐视不救吧。于是他带领大兵,准备在五里坡与金人大战。结果早已经有奸细把消息告诉金帅洛索,金人早早埋伏在坡下,张严带领士兵刚一出发,就中了金人埋伏,全军覆没,张严自己也战死了。刘惟辅为了保存实力,在宝鸡转了一圈,从石鼻寨跑回甘肃方向去了。
曲端把军队驻扎在甘肃南部的麻务镇,听说金游骑攻泾原,于是派遣第十三副将、秉义郎吴玠占据秦岭南麓的清谿岭(今属四川)进行抵抗。双方还没有接触,吴玠的牙兵三百馀人已经溃逃,吴玠率领其馀兵力奋起攻击,大破敌人,金兵狼狈逃窜。这也是金兵进入秦陇之地遇到的首次大溃败。
金人看到关中秦人十分彪悍顽强,不是容易攻克的,就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准备从东线重新发起进攻。
于是,金左副元帅宗翰从平陆渡河回到云中。左监军完颜希尹、右都监耶律伊都听闻宗翰渡河,他就放弃西京而去,只留下万户察罕玛勒卫戍河阳。
这时,陕西制置使钱盖听说金人攻破长安,传檄集英殿修撰、鄜延经略王庶,兼节制环庆、泾原兵抵抗金军。关中各地民众看到宋军只知道内讧,各自为政,根本不抵抗金人,于是自发团结为队伍,采取游击战术骚扰、打击金军,而且夺得了许多财物,于是这些农民义兵越来越厉害,越来越多。
金人看到形势不妙,赶紧向东撤退,鄜延经略使王庶认为金人马拉人背金银财宝,非常繁重,可以尾随突袭取胜,就移文两路,要求大家协力大战。泾原统制官曲端,看到金兵已经撤退,就又回到秦州(今甘肃天水),而这时凤翔、长安全部已经被农民义兵收复。曲端本来就不愿意接受王庶的统领,这时听说孟迪、李彦仙等被王庶授予官爵,管理鄜延事务,十分生气,就发榜称金人已经过河归国,农务不可失时,就命令渭河以南的农民义兵全部解散回去务农。而环庆经略使王似,泾原经略使席贡,各自都认为自己资历丰富,先进望高,资格比较老,也不愿意接受王庶的节度,都写好文书上报说完全可以合作对敌,结果根本就没有出兵。而王庶对这些情况并不清楚,没有加强防备设施,而是仍然要求王似、席贡出兵,准备一起逼金人渡河。可是任凭他再三召唤,王似都没有答应,席贡仅仅是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