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就会出现两个朝廷,两个政权,这是产生动乱的根本原因。王庶的意思是只能从这两个小孩里面选取一个人重点培养,怎么能同时重点培养两个人呢!因此王庶就极力反对这件事。
赵鼎征求秦桧的意见,秦桧老奸巨猾,没有表态。秦桧反问赵鼎是什么意见,赵鼎说:“自从我上一次被罢免宰相职务时,许多人就以我以前曾经参与讨论立储问题弹劾我,因此我今天应当避嫌一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于是两人约定一起当面奏请皇上,当着众人的面拿起御笔再写任命文书。结果到了皇帝面前,秦桧又是一句话也不说。
赵鼎说:“今天建国公赵伯琮已经早早封过了,虽然没有正式说他就是太子,但天下之人都知道陛下有儿子了。今日如果要封赵伯玖为吴国公,礼数不得不与赵伯琮有所区别。”紧接着,参知政事刘大中、王庶等人也上奏说,反对将赵伯玖封为吴国公。
宋帝赵构就把御笔停下,等候大家再商量。
第二天,老奸巨猾的秦桧又单独留下,探究宋帝赵构的意见,发现皇上还是希望把赵伯玖继续封为吴国公。
秦桧知道赵鼎在这次封王事件上有违宋帝赵构的意思,皇上很不满意,于是就趁机排挤他,同时又提拔萧振为侍御史。这个萧振本来是赵鼎最早所荐引而进入内阁的,只是干一些具体事务,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这时,秦桧把他大力提拔,让他来到侍御史岗位,权力大增,信心满满,因此对秦桧非常感激。
这时秦桧朋党侍御史萧振等人,屡次以风言风语等浮言迫使赵鼎自行离去,但是赵鼎也受三十六娘的蛊惑,迷恋权位不肯离去。赵鼎的门客敕令所删定官方畴就以书劝戒他说:“见几而作,《大易》格言;当断不断,古人深戒。”意思是说,君子见机而作,因为《周易》中已经反复说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赵鼎这才以有病请求离开朝廷。殿中侍御史张戒上疏请求挽留一下赵鼎,最不行的话,把他安置在经筵讲学也可以。但是秦桧和宋帝赵构不允许,因为赵鼎对屈己议和持有反对意见。
为了报答秦桧的知遇之恩,萧振一到达新的职务岗位,就按照秦桧的授意,疯狂弹劾秦桧不喜欢的大臣。但是,由于赵鼎是他的入门师傅,他碍于情面,不好直接弹劾,就先弹劾赵鼎的好朋友、参知政事刘大中,秦桧上报朝廷,赶紧把刘大中罢免了。
赵鼎听说这件事情后,就对别人说:“萧振的意图不在刘大中,他的矛头对准的是我啊。”
萧振听说之后,也对别人说:“赵丞相真是没有眼色,不知进退,看看现在的形势,他是聪明人的话就应当主动辞职了!”
赵鼎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也授意殿中侍御史张戒弹劾秦桧的同党、给事中勾涛,勾涛于是给宋帝赵构申诉说:“张戒之所以弹劾微臣,那是赵鼎授意他去做的。赵鼎联结台谏和将领攻击其他大臣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拉帮结派,搞朋党政治啊!”
宋帝赵构听说之后,更加怀疑赵鼎了。
赵鼎看到朝臣群起攻击他,于是就引疾求免,并且上奏说:“刘大中坚持正论,公正不阿,被秦桧的朋党所嫉妒。臣议论观点经常与刘大中相同,今天刘大中被弹劾离去了,臣怎么可能留下呢?”
于是在绍兴八年冬十月,朝廷就顺势把特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兼枢密使赵鼎罢免,出为检校少傅、奉国节度使、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
赵鼎前来朝廷辞别,从容上奏说:“臣从前一段时间被罢免宰相才不到半年时间,圣上就把臣召还回来了,臣发现现在的情形与当初已经大为不同了。臣今天再次辞职之后,肯定有人会以孝悌之说胁制陛下的。臣认为平常之人,其实没有什么主意,容易被有些事情迷惑。因此一些奸佞谄媚之人就有机可乘了,就可以胡说八道迷惑他们了。陛下圣质英迈,看到天下是非善恶,本来应当议论一定,就不再反复二三了;然而现实却是,有些大臣刚才离开朝廷,当初议定的事情就马上更改了。比如编修史书这件事,本来是出自圣上的意思,并非是群臣所敢建言的,却没有编修完毕就停止了,此甚为可惜。臣私下观察陛下未尝狠心驱逐我,因为既然任命我为宰相,就不会去违反当初的意思,很快又把我免职了。之所以现在又这么做了,只是因为弹劾议论我的人很多,在大臣议论取舍之间,免职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朝廷政事,就是宰相们的政事,而非陛下的政事啊。”
赵鼎准备离开时,秦桧上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