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新八零电子书 > 历史军事 > 全能王妃霸气归来 > 第73章 多国围攻大周

第73章 多国围攻大周 (第1/2页)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怪物大师:鉴道之证 寒门书生:出门捡个便宜小娇妻 霸唐:日不落帝国 我在火影里有写轮眼 三国之土豪家的傻儿子 夜心重生记 玄德至水浒 打破宿命:混乱的双穿狗血剧 穿越之我来拯救大宋 我黄门红棍,权倾朝野很合理吧? 救命!她们怎么来现实了 潜影者 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 开局明末战场,首秀三连杀 大宋异姓王 双穿大唐:小兕子不想肥家 热血:缔造最强不良时代 快穿之反抗命运的我满身反骨 皇后让我别再来了 崇祯:30年不上朝

皇帝一回京,穆德英立即分析大周周边的国家,建议德王立即赶制赵国士兵的服装。德王知道穆德英又有计策立即吩咐下去照办。

虽然大家也不明白做各国的士兵服装有什么作用,但都照做。毕竟穆德英每次的决策都是对的也为大周国带来了许多的利益。

穆德英仔细地分析了周边各个国家的情况,发现其中以赵国最为强大。他认为,如果能够说服赵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那么其他国家也很可能会被带动起来,共同对大周发动攻击。这样一来,大周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穆德英决定把重点放在赵国身上,希望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和协商,达成某种共识或协议,从而推动整个局势向有利于自己一方发展。。

就在不久之后,远在北方的赵国国王听到了一个消息:大周国内发生了严重的内乱!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赵国国王深知,大周一直以来都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如今他们内部出现了混乱和分裂,实力必然受到削弱。而对于赵国来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攻打大周,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和领土。

经过深思熟虑,赵国国王决定采取行动。他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各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议大家一起联手对付大周。这些国家有的因为历史原因对大周心存不满,有的则希望通过战争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地盘。面对赵国国王的提议,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这场联合进攻。

在得到各国的响应后,赵国国王开始积极筹备战争。他调动军队、筹集粮草,同时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一场针对大周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没多久,德王就收到情报,赵国得知大周国内部发生内乱,太子竟然谋反!这无疑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赵国迅速与其他三个国家——韩国、北利国和南帝国取得联系,并达成共识:各派出五万精兵,总计二十万大军,共同对大周发起攻击。这个消息让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大周局势变得更加紧张,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

德王收到皇帝的飞鸽传书,知道南宫刚将带领八万士兵来辽东。

德王在王府前院和众将领商议对策特地把穆德英也叫了过来指着舆图上的赵国,韩国,北利国,南帝国,分析这形式。

穆德英建议道:“王爷,我们可以先派间谍混入敌军,搜集情报。同时,我们可以在边境设置防线,加强防御工事。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络其他国家,争取他们的支持。”

德王点点头,“英儿所言甚是。只是,这四国联盟实力强大,我们必须小心应对。各位将军,你们有何看法?”

陈国志站出来说道:“王爷,末将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游击战的策略,骚扰敌军后方,打乱他们的部署。”

刘大力则提议:“不如我们派使者前往四国,试图说服他们退兵。”

众人纷纷发言,提出各种建议。德王沉思片刻,最终决定采取穆德英的计策,同时结合其他将领的建议,制定出一套全面的作战计划。

穆德英开口说:

“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分兵偷偷潜入韩国和大周相邻的西尔郡,北利国的田陉郡,南帝国的河间郡,潜入这三个国家的士兵,全部穿上赵国士兵的服装装扮成赵国的士兵,进行攻打这几个国家。”穆德英接着说道:“同时,我们还可以派遣间谍混入这些地区,散布假消息,制造混乱,打乱他们的防线。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分辨敌我,我们便可以趁机夺取城池。”众将领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穆德英开始部署具体的作战计划。他将大军分成三路,分别潜入三个目标地区。每路军队都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按照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动。

在夜幕的掩护下,三路军队悄悄出发。他们身着赵国军服,骗过了边境的守卫,顺利进入了目标区域。接下来,他们按照计划展开了攻击,一时间烽火连天,喊杀声四起。

进入韩国西尔郡的将领陈荣真在离西尔郡还有五里地时,放飞热气球。热气球上带有二十名士兵。当热气球飞到韩国西尔郡城上空时,热气球上的大周士兵们就直接直接朝下扔手雷。随着一声声巨响,西尔郡城内火光冲天,烟雾弥漫。韩国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陈荣真见状,立即下令全军进攻。大周的军队如潮水般涌进了西尔郡城,与韩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大周兵由于兵器先进,有冲锋枪,所以战斗起来非常灵活,甚至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守护在封神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