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关羽率领军队离开后,高顺便开始着手写信给他的家族。这封信历经了漫长而焦急的等待,终于在一个多月后才收到了家族的答复。
家族的核心成员们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激烈讨论后,最终达成了一个重要决策:他们要效仿其他大家族,不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个决定意味着家族将分散风险,寻找更多的机会和出路。
对于高顺提出的想要投效刘翊的请求,家族并没有表示反对,但同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顺不能直接与袁绍的大军发生正面冲突。
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激怒袁绍,从而引发对家族安全构成威胁的行动,还能保证家族子弟如高干等人在袁氏集团中的地位稳固。
高顺静静地凝视着手中家族的来信,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深知保障家族利益是每个家族子弟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点无可厚非。
然而,面对在袁绍和刘翊之间选择投靠的问题时,家族的态度显得有些过分谨慎。如果一直等到刘翊占据了绝对上风再去投靠,那时自己是否还能得到重视呢?
如果袁绍失败,那么家族在袁绍阵营投入的所有资源都将化为泡影。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无法获得刘翊一方的好感,家族的利益该如何保障呢?这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想到这里,高顺当机立断地下令,带领着五百多名陷阵营士卒和精心挑选的一千两百多人整军出发。
他们要从句阳南下豫州,占领一部分豫州之地,吸引袁绍分兵救援,以此来减轻刘翊在前线对峙的压力。
然而,高顺并没有意识到,这次行动将会让他直接卷入刘翊与袁绍的追击战之中。
当大军一路南下,到达梁国薄县附近时,高顺派出的哨探回来禀报说,在大军西边不到十五里的地方,正在发生战斗。
从远处观察旗号,可以判断出这场战斗应该是刘翊军队与袁绍军队之间的冲突。高顺闻听此言,当机立断,下达命令:“全军向西急速前进!”
当高顺带领军队赶到目的地时,却发现刘翊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映入眼帘的只有袁军士兵正忙着给受伤的同伴处理伤势、包扎伤口。
高顺毫不犹豫地下令,让一千两百余名士卒迅速分成两支队伍,分别从左右两翼对袁军形成压迫之势。而他本人,则亲自率领陷阵营士卒从正面发起冲锋,直接冲击袁军。
这突如其来的三面夹击,让麴义和他麾下的先登营陷入了极度的被动之中。麴义仓促之间,连忙下令让士兵们迅速组成小阵,以应对敌军的攻击。
先登营的士兵本来就是精锐中的精锐,经过短暂的慌乱后,他们立刻恢复冷静,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战斗中。密集的箭矢如雨点般从四面八方射向陷阵营的士兵。
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在战场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身穿重甲的陷阵营士兵在箭雨中安然无恙,他们奋勇向前,很快就与先登营的士兵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
高顺挥舞着手中的长刀,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陷阵营的士兵们也都个个勇猛无比,与袁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刀光剑影闪烁,鲜血四溅,双方短兵相接,杀得难解难分。高顺身先士卒,手中长刀连连劈倒几名袁军士兵,展现出惊人的武艺。陷阵营的士兵们受到主帅鼓舞,士气大振,他们紧密配合,一步不退。
然而,先登营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利用盾牌和长枪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抵挡住了陷阵营的猛攻。麴义在后方指挥若定,不断调整战术,试图寻找突破口。
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都拼尽全力,互不相让。就在这时,高顺察觉到了麴义的意图,他高声呼喊:“兄弟们!随我冲!”
陷阵营的士兵们闻声而动,迅速向先登营侧翼迂回。在先登营侧翼,高顺带领的陷阵营士兵发动了突袭。他们如人形机甲一般冲向敌阵,与敌人展开激烈厮杀。
先登营猝不及防,防线瞬间被撕开一道口子。高顺趁机率领主力冲杀进去,与先登营展开近身混战。一时间,战场上血肉横飞,生死只在一线之间。
先登营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乱了阵脚,防线出现破绽。高顺趁机率领陷阵营士兵冲破了防线,与麴义的部队展开混战。
战场上形势瞬间发生变化,先登营陷入被动局面。麴义见状,心中暗自惊叹高顺部队的战斗力。便亲自上阵,与高顺展开激战。两人你来我往,刀枪交错,一时间胜负难分。
高顺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