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国到是和后世的云南差不多,不过除此之外还包括缅甸的北部也属于滇国的领土。多山再加上复杂的雨林致使这里基本上与中原地区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滇国的国君原为前朝册封的地方上的节度使,在龙景之乱期间称帝并且封锁了北部唯一贯通中原的同林关。至此中原的中央政府彻底失去了与前者的唯一联系。
魏太祖在平定宜州之后,便打算继续南下,使其重新恢复中央政府的统治。可是碍于在魏军攻克宜州之后,倍感到自己的北部受到魏军的威胁的楚国开始陆陆续续的从各地征召精锐部队囤积于距离宜州隔江相望的樊城。此举不得不使太祖皇帝调回原本准备伐滇的主力部队返回宜州,虽然之后也有过数次的讨伐,但受制于楚国的压力,规模并不大。最多只是把战线推到同林关以南的数十里外,便不敢在向南推进。
太宗,真宗之时也算是对滇国发动征讨的最后一段时间,至真宗晚年受制于北部燕辽两国的威胁,再加上魏国逐渐在襄江北岸站住脚根。在这个时期,整个魏国的战略中心已经彻底转向北方和西北。尤其是嵊州,河北军惨败,滇国开始满满的淡出了魏国上下君臣的视线。也就是随着楚国有意谋求滇国之地,自知抵不过的强大的楚国的滇国国君只得寻求一个强大的后援来共同抗衡楚国所施加的压力。魏国就成了滇国的后的救命稻草。
英宗在位期间,滇国国君甚至亲自前往京城向英宗皇帝宣誓效忠,且双手奉上象征着滇国正统的宝物。穿上礼部制定的亲王服,至此恢复了中原于滇国隔绝的半个百年的交流。
茂密的原始森林给予了滇国很多中原地区没有的宝物,如熏香,橡胶,橡木等等。同样的由于多山的缘故,致使滇国的粮食产量极低。除了拥有较好的地势和耕地资源的国都大理之外,有些接近缅甸北部的区域依旧还有部落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且由于滇国的王室原本就是被前朝册封的汉人节度使,所以在当地贵族的圈子中中原文化可是相当受欢迎的。
说了这么多,对于迫切需要扩充实力的李景来说,滇国的国力并不强,且控制了滇国就相当于垄断了三分之一的南方的对外贸易,虽说李景现在并不缺钱,有些一座金矿和铜矿支持的他甚至可以对外出售这些贵金属,但是俗话说的好,人都是贪婪的,放到嘴边的肉自己不吃到最后还是会便宜了自己的敌人。
而李景口中所说的敌人当然是指十年前的楚国,十年前的楚国集结北部的所有兵力都会让魏国紧张好长时候。可是自从楚的上上一任皇帝驾崩之后,他自己造的孽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儿子的头上,分封的众将军一下子就把中央的最后一点威严给毫不留情的踩在地上,名义上楚国的皇帝依旧存在,可是大庆殿上的那个鎏金的宝座恐怕早就落了一层厚厚的灰了。
如今整个楚国唯一还对滇国火有兴趣的恐怕就只有以曲浩绛为代表的西部军阀了。可是现在曲浩绛深陷叛乱无法自拔,剩余的军阀无不是以曲浩绛马首是瞻,老大既然都没有发话,就是给他们胆子恐怕他们也没有勇气擅自出兵伐滇。况且在楚国这样一个军阀林立的国家,唯一能够保护你人身安全的就剩下自己手上的部队了,和和魏国不同,在这个武夫坐大的政治之中,门阀文人如同邹狗一般。
伐滇一事,李景早就为之准备了,可是说实话,李景的手上可用的兵力也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北部的八万禁军除去两万人镇守汉中城,剩余的五万人被阳翟带到西域之外,在马远波带兵投靠自己之前李景手上只有一万的禁军可以调用和五千的水师,况且现在水师还被人打惨了。所以马远波此刻的投靠对于李景来说真的是如同及时雨一般。
改宜州军为禁军,以马远波为主帅,带兵三万南下讨伐滇。其实原本李景打算的是自己御驾亲征,可是就在李景已经快要说服吴源的时候,一封从东边的来信使李景不得不放弃御驾亲征的念头。
至于信中写了什么,只要看看写信的人就可以知晓大概了。只见信上署名齐王!
“又是求援信?对于自己的这个兄长,李景自己也是很无语的。周汤策划谋反绝对不是一时半会的一时兴起。有些燕辽两国支持的周汤绝非是齐王自己一个人所能抵挡的,原本太后与其的联军但是让此事的结果有一丝的扑朔迷离。可是孤军冒进的齐王惨败之后竟然还搞出了封锁大河渡口之事,差一点就与太后兵戎相见了。到最后只会便宜了周汤。
“嘿嘿,王爷这次还真是猜错了。这一封信并非是齐王的求援信。”李景没有兴趣就把信丢给了吴源,并非是李景不想支援实在是自己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