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问道:“西北赈灾,户部算过没有?每年拨款多少合适?”
毕自严回道:“赈灾的话,也不能大鱼大肉,西北灾荒又不知道何年何月结束。
长远来说只能施粥,保证灾民饿不死即可,臣算过,一年拨款八十万两白银差不多。
臣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有些阴毒,不知可行否?”
崇祯道:“都是为国事,但说无妨。”
“是,陛下。臣以为赈灾点不宜设点过多,最多设两个点,前期贴告示。
后期灾民们也自然奔走相告,安排一只剿匪部队暗中驻扎在赈灾点附近。
便于集中打击管理,这些灾民只要吃了饭不闹事就行,吃了饭还要闹事就立即剿灭。
也不用到处追着打,如果遇到匪首张献忠李自成等人,没什么好说的,立即剿灭。
这些匪首即使投降,都不可留活路!直接全部杀掉,斩草除根!”
毕自严这招够狠,先聚集流寇灾民,听话给饭吃,不听话直接一锅端。
但是过于阴险毒辣,但是毕自严有一个观点是对的,对于匪首只有斩尽杀绝才行!
历史上张献忠和李自成投降了几十次,后来就坏在他们两人手上。
范景文说道:“臣认同毕大人的提议,我补充一下,告示不能停,反复的贴告示。
朝廷有粮赈灾就应该理直气壮,这样可以逐渐分化流寇起义军的内部团结。
到时候即使不用剿匪军队出手,匪寇们自相残杀起来都有可能。”
说完后大臣们基本都赞同毕自严和范景文的提议。
崇祯点头道:“可以,赈灾的事就按照议的这个主题来执行,朕会选几个人,专门去署理赈灾钱粮事宜。”
“朕想把辽东的部署稍微动一动,兵部做个参考。”
范景文回道:“陛下,有何部署?”
“朕想把何可纲提升为总兵官和祖大寿同级,让他调任宣府任总兵,原宣府总兵李辅明另有任用。”
崇祯没有把李辅明资敌通寇的事告诉内阁,害怕走漏消息。
“让秦良玉的白杆军接手宁远城到塔山这一条防线,和锦州的祖大寿相互策应。
秦良玉还没到任,到任后就立即赶赴宁远,和她的侄儿秦翼明合兵。” 崇祯继续说道。
范景文不解得问道:“陛下为何如此安排?何可纲和祖大寿配合时间很长,分开岂不是对军队不利?”
再不分开,怕历史重演,万一祖大寿为了投降,再把何可纲给剁了,岂不是又损失一名大将。
崇祯说道:“辽东的军队,都是清一色的袁崇焕班底。
如果这条防线的军队忠心士气高昂倒也是好事,如果其中有人有二心,那么一整条防线都废了。
你们总说关宁铁骑厉害,朕除了看他们打农民起义军还凑合。
其余的也就是和后金相差无几,拿着这么丰厚的俸禄,战斗力也就这样,很一般。
朕看并不是关宁铁骑很强,而是现有的明军太弱,这样一对比就显得关宁军格外强了。
己巳之变,这群所谓的精锐只追不打,这算什么精锐?
朕不否认关宁铁骑比一般的明军部队强,但是朕不能把宝全部押在他身上。
同样朕也不会把宝全部押在辽东系将领身上,这对于整个大明都是极其危险的。”
崇祯的意思很明确,谁都不能担保祖大寿会不会再次投降叛变。
祖大寿一旦叛变,他的属下必定跟随,再来个放弃抵抗直接跑路,那和投降没有区别。
那么整个辽东防线从锦州到宁远再到山海关,将全线溃败。
这么一说内阁大臣们也都了解意思,这么做很合理。
范景文说道:“陛下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兵部支持陛下的决策!就按陛下说的调动!”
“臣等支持陛下的决议!”
“如果下一次关宁铁骑再打不出成绩,打不出大明的威风,朕干脆把他们调到西北。
专门打张献忠和李自成,也算物尽所用吧!”
故意这么说,朝廷肯定会带话给孙承宗和祖大寿,别和朕吹,朕要看见成绩!
都是两个肩膀一个脑袋,装备比建奴还精良,拿着明军最高工资,也才打个平手,算个鸡毛精锐!
成基命说道:“现在当务之急,是把兵改问题解决,解决了兵改,大明军队战斗力就会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