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7年,在秦国的都城咸阳,阳光洒在巍峨的宫殿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一年,对于秦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
在秦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秦王嬴政面色阴沉地坐在王位上,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愤怒和忧虑。
在他的面前,秦国的宗室和王公大臣们正激烈地争论着一件关乎国家安危的大事。
“陛下,近日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阴谋。那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竟然是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做间谍,妄图消耗我国的人力、物力,阻碍我国的发展!”一位宗室大臣愤怒地说道。
秦王嬴政皱起了眉头,问道:“此事当真?”
“千真万确,陛下!”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如今我国正处于统一六国的关键时刻,绝不能容忍这种阴谋诡计。
而且,郑国并非个例,这些年来,各国派来的客卿众多,谁能保证他们没有心怀叵测之人?臣等建议,驱逐所有客卿,以绝后患!”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许多大臣纷纷附和,表示赞同驱逐客卿的提议。
而此时,李斯也在这驱逐的名单之中。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李斯在秦国已经多年,他一直努力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如今却面临被驱逐的命运。
在自己的府邸中,李斯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他的随从忧心忡忡地问道。
李斯停下脚步,目光坚定地说:“我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我要向秦王进谏,阐明利害。”
随从担忧地说:“可是如今朝堂之上,驱逐客卿的呼声甚高,大人您能成功吗?”
李斯深吸一口气,说道:“无论如何,我都要一试。秦国是我实现抱负的地方,我不能轻易放弃。”
于是,李斯开始着手撰写《谏逐客书》。
在书房中,他奋笔疾书,时而沉思,时而落笔。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与此同时,在王宫之中,秦王嬴政也在思考着驱逐客卿的事情。
“陛下,驱逐客卿之事,切不可犹豫。”一位大臣说道。
秦王嬴政问道:“难道所有客卿都不可信吗?”
“陛下,人心难测啊。为了秦国的安全,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秦王嬴政陷入了沉思。
这时,又有大臣进言:“陛下,如今秦国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宗室和大臣的支持,那些客卿终究是外人。”
秦王嬴政微微摇头:“但也有不少客卿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臣说道:“那只是少数,不能因小失大。”
就在这时,李斯的《谏逐客书》被呈送到了秦王嬴政的面前。
秦王嬴政打开书信,仔细阅读起来。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秦王嬴政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他被李斯的言辞所打动。
在朝堂上,再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陛下,李斯的《谏逐客书》不过是巧言令色,不可轻信。”一位大臣说道。
另一位大臣反驳道:“但书中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驱逐客卿,确实可能让秦国失去许多人才。”
秦王嬴政说道:“诸位爱卿,且听朕一言。李斯此书,让朕深思。驱逐客卿,或许会让秦国陷入困境。”
大臣们纷纷安静下来,听秦王嬴政讲话。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客卿,要严加审查。”秦王嬴政说道。
“陛下圣明!”大臣们齐声说道。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秦王嬴政终于决定暂时停止驱逐客卿的行动,并召见了李斯。
在宫殿中,李斯恭敬地向秦王嬴政行礼。
秦王嬴政说道:“李斯,你的《谏逐客书》朕看了,写得很好。”
李斯连忙说道:“多谢陛下赏识。”
秦王嬴政接着说:“但你要让朕相信,你对秦国是忠心耿耿的。”
李斯诚恳地说道:“陛下,臣自从来到秦国,一心为秦国的发展着想。臣愿为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秦王嬴政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从今日起,你继续留在秦国,为朕效力。”
李斯激动地跪地谢恩:“陛下隆恩,臣定当不负所望!”
就这样,李斯成功地劝谏秦王嬴政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