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高杰跑了??”
&esp;&esp;大帐里正一片愁容,王廷臣、曹变蛟、刘肇基和刘良佐,全都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他们心里知道这个时候后退是最稳妥的,但谁也不愿意先说。
&esp;&esp;然而高杰这么一跑,那一切就都活络了。
&esp;&esp;王廷臣他们很清楚保定的意义之所在,那抵抗清军的进一步向南,免得大军兵败如山倒,为后方赢得整顿的时间是第一,接应黄得功军是第二。
&esp;&esp;眼下的明军中,后者的三万御营兵已经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了。保定城外的明军若能与之汇合,那立刻就实力大增。
&esp;&esp;到时候几万明军缩成一坨,他们心里就有底儿了。鞑子就是把自家所有的兵马都拉过来,也不可能一口吃的下他们。
&esp;&esp;这是明军高层所有人的一个共识——鞑子善于野战,不善于攻城。
&esp;&esp;依据就是当初的锦州、松山之围,就是之前的大同、太原之围。
&esp;&esp;虽然有消息显示,近来鞑子手中的火炮也在猛增。
&esp;&esp;但曹变蛟他们对鞑子不善攻城的认知还是坚定无有动摇。
&esp;&esp;然而黄得功现正在霸州,都可以肯定的说,鞑子的大队马军会先黄得功一步赶到保定。
&esp;&esp;这对保定城外的明军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了。
&esp;&esp;两三万马军,野战无敌了。配合着保定城内的清军,可不是王廷臣他们这些‘残兵败将’能抵挡的。
&esp;&esp;眼下保定的这两万都还不到的明军,好坏参半,就算王廷臣部还保持完整,其军的战力又能有多强?
&esp;&esp;趁着阿济格还没赶到,那还有机会顺利退出保定战圈,这时候退走才是上上策。一旦清军的大股马军杀到来,王廷臣他们就是想退都难了。
&esp;&esp;清军甚至都可以仗着自己的速度,将南面来的左光先部和保定城下明军,以及北面的黄得功部,完全分割开,叫他们根本汇合不一处。
&esp;&esp;那样一来,五六万明军就不再是五六万明军,而是一万人、两万不到和三万人,三路明军了。一如阿济格打曹变蛟时一样。到时候就不说这鞑子的步军主力再杀过来时,所有人是不是都要完蛋。而只说一个粮食问题,有了鞑子的马军阻路,这粮食怎么办?
&esp;&esp;刘良佐的这一败,影响就是那么巨大。本来王廷臣与之合力还能北接黄得功、南应左光先,即便鞑子的大股骑兵真的到来,三万明军也不是泥捏的。
&esp;&esp;可现在……,什么都别说了。
&esp;&esp;大军继续在保定与清军对战,已经不是明智之举。
&esp;&esp;他们自己都不认为现在能冲破鞑子的封锁,去接应左光先和黄得功,或是去接应粮草。
&esp;&esp;但是要他们走,却也没有谁敢第一个提出来。
&esp;&esp;他们现在这一退就等于卖了黄得功了。后者是崇祯帝看重的人,那还不被皇帝记恨啊。
&esp;&esp;所以,大帐内是战是走,正左右为难的时候,忽的一‘喜讯’传来!
&esp;&esp;高杰跑了,可不就是大喜讯么。他这么一走,就等于给帐内四人都松了绑。
&esp;&esp;也就王廷臣这厚道人有些羞赧,曹变蛟立刻劝道:“黄得功手下有三万兵,来不了保定,也可以退去河间,再不济也能投津门。”现在他们还是管好自己更重要。
&esp;&esp;……
&esp;&esp;真定城内,洪承畴还没有下定决心是打是走,保定的败讯就先传到了他的手中。
&esp;&esp;他真的很想哭啊。
&esp;&esp;这保定再是一败,北伐大计就彻底完蛋了。
&esp;&esp;亏得他先前还使人传令给黄得功,希望这位黄闯子能和左光先、王廷臣等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esp;&esp;现在保定顶一阵子,等到他把后方兵马粮草都整顿好了,再一步步退出冀南。那收复燕京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