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还没出正月,希国公就死了。
不光是长安还是洛阳,提起希国公这个爵号,都有些懵,是那位功臣勋贵?还是皇亲国戚?
哦,原来是前燕皇帝慕容昌啊.那死了.就死了呗。
朝中内外都清楚,希国公“病逝”那是早晚的事,甚至能让他活到武德三年,大唐皇帝都够能忍了。
想想慕容昌在李源亲征洛阳之际都干了些什么,就没人会对这个结果赶到意外。
那可是嫡长子啊。李源最为器重的儿子,跟关陇世族和山东士族都有非常不错的关系,如果不是死于宫变,即便是几个兄弟武功赫赫,太子之位也轮不到其他人。
所以能忍过武德元年和武德二年,李源已经很克制了。
消息传到宫中之后,好歹是前朝皇帝,李源让宗正李祝负责主持丧仪,还让皇子,楚王李智积前去吊唁。
毕竟名分上也是翁婿一场。
同时,李源又开始在思考,得给自己的女儿找个新丈夫,至于外孙才两岁倒也无关紧要,等他再大一大,恭顺就留他一条命,要是不安分,早晚有人能收拾了。
长安城内,随着大唐成功夺取晋阳,越发安稳。整個大唐目前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李源这个皇帝,日子过的也算是舒心,除了回到长安之后,又是一帮大臣请他册立太子。
这算是李源目前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但无奈的是,上奏的大臣还不少,且不是他随意斥责、训诫的。
因为这些上奏的大臣,全都是在士林之中,颇有些名望的文臣。
比如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薛伯求,河东薛氏出身的大儒,治学严谨,名望极高。
礼部侍郎杨宛,弘农杨氏,才思敏捷,以文章著称于世。
苏世长,李源的发小,同学,武功苏氏,颇有名望,任门下省左拾遗。
诸如此类,而且这些人的还都是从礼法的角度,劝谏李源立太子,巩固国本。
所以李源能做的几乎就只是拖延,搁置。
毕竟有理有据没法反驳。
在李大郎去世之后,李二郎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嫡长子,长幼有序,这是礼法。而读书人儒门弟子是最重礼法的。
功绩上,诸子之中,李二又是人人敬服的,就连能够跟他争夺一下储位的两个兄弟都是他的支持者。
当然这些有名望的士人支持李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李二除了表现出赫赫军功,以及强大的武力之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亲近士人。
李二在获封秦王之后,就建立了文学馆,招揽士人,并且时常召集学士们讨论文学以及国家大事。
这些学士们,自然是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发散开来,同样会影响到朝堂上的一众大臣。
所以在朝中,才有这么多名士官员支持李二郎。
但李源还是那个顾虑,所以在回到长安过了年之后,他怕李三郎又在度挑头劝立太子,就把老三一杆子支去荆州了抚军了。
对待李二倒是没怎么做,但就是下旨让他安心在家养伤。
在拿受伤这个事出来搪塞那些劝他立太子的人,直接就形成一个闭环了。
但这些却让李二郎赶到憋闷,他本就不是能闲住的性子,两天不出去骑马射猎,三天就早早地。
这次因为受伤的缘故,所以从并州回到长安之后,一直到过了年,都在家里“养伤”。
等过了年,天气也渐渐暖了,李二终于是待不住了,带着一群护军就出城打猎去了。
一来是闲不住了,要出去放放风。
二来也是对李源的抗拒,表示我身体已经好了,别拿养伤那点借口来糊弄人了。
李二出去射猎之后,李源听到回报也是无可奈何,他知道这肯定是跟他闹情绪的,不过这他倒是也能接受。
不管你做什么举动,但太子什么封,这个事还是得我说了算。
而李二一行,数百骑,一路赶到了终南山附近。
李二每次打猎,其实更像是一众军事演习,或者说军事训练。
哪一队负责驱赶猎物,哪一队负责包抄围堵,哪一队负责入围射猎,就跟用兵是一个道理的。
因此,行猎除了是这个时代贵族们最喜欢的活动,还跟军事有关,也是彰显军事贵族们勇武的一种方式。
来到长安城之外,李二纵马奔驰在原野上,也觉得畅快无比,于是引弓而射,例无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