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看着李元徽的背影,嘴巴张开,又合上了,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源带来的大批朝臣这会除了裴继,和几个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前往河北的老臣勋贵,余下的人全都在北燕成了俘虏了。
而李元徽的陕东行台和天策府这套文武班子又成了大唐在洛阳的实际上掌握军阵大权的机构了。
李元徽也没有任何的废话,李源也默认了他在这边失去控制能力的事实。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即将失去的不只是函谷以东的控制权。
李元徽从宫里出来跟李源见过面之后,立即回到王府,随后立即召集全部僚属议事。
();()
首先是如何应对接下来北燕的对于洛阳方向的进攻。
大势上,刘玄机在消化完战果之后,也就差不多秋收了,有了秋粮也就意味着燕军可能在两三个月之后主动发起进攻。
现在洛阳一带的唐军基本上除了李元徽的心腹亲军之外,都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跟燕军进行大规模的会战了。
燕军此战虽然有折损,但不算大,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心腹亲军现在也就剩下七八千人,还能经得起消耗吗?明显是不能。
所以把调往两淮的队伍再调回来,也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
李元徽想了想之后,并没有立即同意,反而觉得先看看形势,队伍年初刚回去,怎么也得让他们在家过个年再说。
毕竟洛阳这边还是能够聚集三五万人的,防守应该是够用了,而且接下来他还有别的打算,把自己的核心队伍全都调过来有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此外就是关于修复河桥。
独孤颍和李青莲是主张重修河桥,一是河内目前还在唐军手中,不可轻易放弃。
而高侃和于智宁则主张不修河桥,并且弃守河内,直接沿着黄河布防,以抵抗燕军。
双方各执一词,也都有各自的道理。
而李元徽最后决定还是要修。
因为他觉得,有河桥,要守河桥。
但没河桥。
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守什么地方。
没有河桥,需要守的就只整个黄河中下游,燕军到时候就不一定从什么地方渡河,有可能先打青州,或者出兵兖州,都是有可能的。
整个黄河中下游千里防线很难防御。
但北人不擅长乘船和水战,有浮桥在他们肯定是先奔着浮桥来。
定下了重修河桥之事,众人散去,李元徽写了两封亲笔信,让人分别带着书信和战报一同送往河东和长安。
一来是告知河北战事的进程和结果,二来是请两位兄长来洛阳。
书信一路加急分别送到了关中长安和河东的安邑。
李二和李三在看过书信之后,几乎都没有犹豫,安排好留守事宜之后就分别带着亲军赶往洛阳。
天下事,在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