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的流通,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巨大的延迟性。
就比如目前的东魏和西魏,此时他们收到的消息,还都是一两个月之前北燕势如破竹,如有神助,一路进攻到洛阳城下了。
因此更早一些,在冬季这个不适合南方进军的时候,打着趁火打劫算盘的西魏就率先出兵。
发大军十万,由西魏主曹?亲领,大司马丁景珍等相随,试图夺回江夏,围攻夏口三十余日,不克。
而后荆州刺史李大亮出兵进攻襄樊,江州之军也赶到救援夏口,西魏于是退兵。
至于东魏,同样蠢蠢欲动。
去年白沟之战后,东魏朝堂上就觉得现在机会到了,应该出兵了。
大将军苗先云,楚王曹成,这次全都觉得有利可图,力主出兵北伐。
而新帝曹炎,在继位以来,跟大将军苗先云这个国丈,以及楚王曹成这?皇叔之间,有不少矛盾。
曹炎想要建立新军,整肃军队,希望能够组织起一支能够令行禁止,战斗力强悍的队伍。
但无奈的是,朝中反对的浪潮很高,特别是国丈和皇叔,以及部分豪强出身的元老。
东魏的兵权,新帝曹炎只能够控制原本隶属于东宫的卫队和先帝曹元静的禁军。
其余各部,分别掌控在苗先云和曹成这两个权臣手中,毕竟他们都是跟着曹元静起兵的老兄弟,现在面对身为晚辈的皇帝,自然是不像过去那么听招呼了。
年轻人想要权利,老一辈不想放权。
这其中还掺杂了江东豪族和先帝旧部,这就让东魏的局势更加混乱。
苗先云和曹成这次想要趁着北方大战的时际,未尝没有想用出征和军功来限制皇帝的想法。
直到快出正月,临近二月的时候,建邺方面收到了两则情报。
最终让皇帝应允了曹成和苗先云的出兵计划。
第一则是有关于北燕大唐战事的结果,邙山之战宣告结束,此战燕军并没有能够一口气拿下洛阳。
但算上邙山大战之前,燕军夺取了黄河重镇黎阳,随后又夺取河内十六县,除了河东之外,已然全据河北,在战略上似乎是占了不少便宜。
但邙山之战损兵折将,韩?、娄代文两个大将战死,损兵数万,无疑算是败退了。
();()
只看这个情报,大唐在取得洛阳战场的胜利之后,想要夺取江淮恐怕并不是好时机。
至于第二则就是重大利好了,大江对岸的唐军已经在做开拔的准备了。
并且这个情报还是经过多方认证,可以确凿无疑的。
对江淮的情报工作,不管是曹元静还是曹炎,全都下了不少本钱,投入不少人力和物力,不敢说对江淮了如指掌,但大军开拔这种事做不得假。
这就让东魏不少人觉得,大唐即便取胜了,但肯定也是惨胜,并且兵力上面对北燕有些相形见绌。
所以才要调集回到江淮的唐军北上洛阳,应该是局势不容乐观。
总而言之,只要江淮唐军大批北上,就肯定有利于魏军北伐。
最终曹炎不知道打的什么算盘,同意了苗先云和曹成的北伐之议。
二月开始,东魏正式下诏,任命苗先云为左军大都督,任命曹成为右军大都督。
出兵二十万,北伐中原!光复大魏!
其中苗先云率军十万,攻历阳,曹成率军十万,攻濡须口。
而此时,常雁衡张坚率三万步骑已经陆续集结北进,前往洛阳,同行的还有主动请命来洛阳效力江淮豪强,约有万人,都是各家从部曲之中精选的精壮之士。
一直留守江淮的水师都督吕钦,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使持节,都督三郡军事。
负责淮河以南的防务。
濡须督夏侯元弘,进位横江将军,历阳督殷拱,进位荡寇将军,合肥督周本,进位征虏将军。
一直负责扬州内政的治中张抚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兼任淮南太守。
而张共烈、周虬等江淮豪强武家,也全都都得到了封赏。
江淮留守的军队,有数千人扬州镇戎军,还有五个折冲府的右武卫精锐,并不算多,其中只有濡须坞有四千人,历阳有三千人,合肥守军三千人,其余各处也就是数百守军,加上巢湖的水师也有万余人,这也就是唐军在江淮地区的总兵力,两万三千余。
之所以巢湖水师的人数比起巅峰时候的数万人减少了许多,也是因为江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