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钦陵去找白玛,禄东赞是知道的,但是,禄东赞却没想管。
赞普对自己的不满虽说还没到人尽皆知的地步,但一些重要的官员还是心知肚明的。不过,自己的威势仍在,还暂时压得住。
但是,随着大唐怀柔政策的推进,往后的日子可就是难说了。
吐蕃和大唐贸易最重要的五项:粮铁茶盐布,天竺商路只能勉强解决粮食的需求,其余四个是解决不了的。不是说天竺不产,而是雪山商路太难走,满足粮食需求的话,其余四项就别太指望了。
雪山商路最大的麻烦,是除了泥婆罗外就没有什么中途补给点了。不像和大唐的商路,沿途的都有村落部落城镇,商队补给很容易。
商队要想走得远,沿途是必须有补给点的。
补给点不仅是给商队补充饮水食物,商队也会在补给点进行一部分交易,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天竺人战斗力拉垮吐蕃人不是不知道,天竺土地物产丰富吐蕃人也不是不知道,但为什么吐蕃人就是要死死的盯着关陇之地呢?
原因也很简单,天竺的富庶满足不了吐蕃的扩张野心。
天竺对于吐蕃最大的用处只有两个,一个是奴隶,一个是粮食。
兵源?钦陵几次击败天竺军队对天竺兵的评价是,只要砍了他们领头的,其余的就是赶羊了。可以说,就算是当啦啦队那样的背景板,钦陵都不想要天竺兵。
完全的负作用,基本别指望有什么正反馈。
反正泥婆罗兵比天竺兵能大得多。
至于粮食?吐蕃是真的想要粮食,可问题是,如何大规模运粮回吐蕃又是个问题。
毕竟,那可是高高耸立的神山啊。
况且,如果吐蕃重心转移到天竺,那么离富庶的丝绸之路那可就太远了。
禄东赞为什么对陇西念念不忘,根源就是丝绸之路!
打下了陇西,就切断了大唐和西域的联系,到时候,光是收商税都能让吐蕃赚得盆满钵满。这条路的财富,可不是一个天竺可以比的。
除了财富外,打下了陇西后,再慢慢蚕食关陇,吐蕃,就不能入主中原吗?!
这是一个宏大的伟业。
可惜,大唐的堡垒进击政策,让禄东赞的这个伟业成为了泡影。
吐蕃不擅长攻城的这个缺点,面对大唐特别修筑的堡垒暴露无遗。
一个小小的不到百人的堡垒,就能让十万吐蕃军顿足不前。
而且大唐选择修筑堡垒的地方极其毒辣,全是水草丰美的地方。吐蕃军不打下这些堡垒,就别指望有好的安营扎寨的地方,以及别指望还有安全的后勤线。
至于和唐军原野阵战,禄东赞一想起那次大战,自己麾下战死的那些大将……
禄东赞都没有胆气和唐军原野阵战了,更遑论其余的吐蕃贵族了。
当年,年轻的吐蕃将领或许还有这种胆气,比如禄东赞的儿子钦陵。
……
唐璿身体绷得紧紧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前方。陛下和少数臣子正在这里打猎呢,可马虎不得。
唐璿做梦都没想到,泸定桥一战,自己和活着的几个兄弟,都直接进入了京畿禁军,而战死的兄弟,抚恤金直接按照京畿禁军的规格来不说,还全都入了英烈祠。
大唐军队的编制在李恪时期也进行了改革,分为什、队、营、旅、军四个级别,十人为一什,设什长一名;三到九什为一队,设队长一名,副队三人;九队为一营,设营正一名,副营正三名;三营为一旅,设旅率一名副旅率三名(由营正兼任;旅以上是军,由若干旅或者旅营队混编,一般设大将军或将军一名,司马、长史若干。
军这个编制,大将军或将军并不管日常事务,而是由司马、长史管日常事务。
大唐的编制中,什、对、营、旅、军主要是统计作战兵员的,像军医、工兵这些不直接参与作战的,一般是另外算的,所以大唐一个旅,如果只算作战人员一般最多是两千八百人。但是算上非作战的,轻易破三千。
就拿以纪念泸定桥大战设立的泸定军这个编制来说,包含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队和一个骑兵队,步兵旅全军三千余人,炮兵队和骑兵队都是近百人的编制。
因为泸定军改制,唐璿的级别是不够统领这支部队的。毕竟,边军是边军,禁军是禁军,边军一个小官都有可能出现万把号的麾下,但是禁军的编制是极其严格的,那是真一个萝卜一个坑,看功勋和资历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