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吕慧和张之远三个人在两仪殿里愁眉苦脸。
吕慧愁眉苦脸是试行的纸币在江南八州的接受度太高了,以至于纸币供不应求。至于为什么供不应求,关键在于印刷纸币用的纸和墨。
李恪第一次之官齐州时,就见识了私钱劣钱的大行其道。因此,在印刷纸币时,李恪就将防伪放在了第一位。
印刷纸币用的纸采用的是蚕丝纸。
嗯,就是在纸里面埋蚕丝。这种用于印刷纸币的纸光滑度很好,在阳光下还有隐隐透着蚕丝的光泽。而且,印刷纸币的墨也是特别研制的。印刷出来的纸币,最好的防伪就是,放在水里不褪色,而且也不散。
像现在大部分的纸,放在水里透湿后,一捞就基本上散开了。不散的也就是宣纸等少数几种,可这几种的造价……比印刷纸币用的蚕丝纸还高。
印刷纸币有两个缺点,第一个缺点是蚕丝纸的产量不咋地;第二个缺点就是印刷用的墨产量也不咋滴。
至于增加生产蚕丝纸和墨的作坊和工人数量,吕慧表示呵呵。
没看到陛下和工部尚书张之远两个人也在那愁眉苦脸啊。
不为了别的,就为了工匠数量的缺乏烦恼。
就拿李恪在长安和洛阳弄的造纸作坊来说,工艺麻烦吗?不麻烦,基本上看一遍流程就懂得差不多了。但是,没人来。
你让关中河洛的百姓种田放牧养鱼问题不大,但让他们进工坊做工……更别提,长安洛阳这边做工的人很多,造纸坊的工钱也没什么太多的优势。
这么说吧,关中河洛的百姓你让他们去赚挖渠修路的钱,他们很乐意。你让他们进工坊变成工匠打工赚钱,他们很不乐意。
商量了一阵,还是没什么好办法,李恪也只好怏怏地让两人回去了。
让两人离开后,李恪猛地砸了一下额头。该死的,自己在江南办得书院怎么忘记了。
是的,李恪在江南是办了书院的,开始只有文院,初期没学生没什么老师的时候,还客串过薛礼他们的临时宿舍。直到后来师资力量上来了,尤其是李世民送了一批兵书后,学院才先文院后武院办了起来。
到现在,一共才出了三期毕业生,一共才四千多人。对,四期毕业生才四千多人,合格率是真的低。
这三期毕业生,头两期都是文院的,第一期才有武院的。
毕业生太抢手了,连空缺的官员的三分之一都没填满。
不要奇怪,李恪当时封地的官员体系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大唐其余地方吏并不属于公务员体系,是官员招募的。而李恪的封地,官吏都是公务员体系。
虽说这要花很多钱,但对于李恪而言,只要能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那花得就都是小钱。
对了,还有就是大办学堂。
当然,现在将学堂开遍天下李恪是做不到的。但是,将学堂开遍江南八州、关中、陇右、河东三地还是能做到的。
江南八州自己早就打好了基础,推行的也很顺利,就是受困于师资力量慢慢推进而已。要认真大办学堂的,就是关中、陇右和河东三地。江南八州是自己起家的根据地,关中、陇右和河东三地是李唐的根据地,别说公平,就是现代都很难在教育资源上做到公平。
李恪能做的,就是科举上面公平点。
很快,又到了开大朝会的日子。
没等群臣上奏,李恪就提出了四个政策:第一,科举改革,增加武举,另外,科举试卷采用糊名。
第二,改革勋官体系,勋官只分九阶,即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云骑尉。另外,勋官不再授予勋田,而是改为月俸。勋官最低月俸为五百钱,每升一阶加俸一千钱。
第三,设立国子监,分文武院,文院面向全国招生,凡年满十八岁,皆可在每年九月一日选择前来报考。武院则只面对禁军,凡在军中策勋三转者且武散官职不足六品者,可申请参加武院考试。国子监每年学费一千钱,三年毕业。
第四,先在关中、陇右、河东三地大建书院,每村需建蒙学书院一座,凡年满八岁的孩童,不分男女,皆需入书院就读,十二岁毕业,书院所有开销,皆由朝廷负责。每县需建经学书院一座,凡年满十二岁者,不分男女皆凭考试入学,教授六艺之道,开销亦由朝廷负责,十八岁毕业。
李恪这四个政策一抛出来,朝堂里安静了好长一会儿,然后皆是大喜。
对,不管是世家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