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自古便有“巴山楚水凄凉地”的名句。明太祖洪武九年改巴州为巴县,属四川承宣布政司川北道保宁府所辖,刘青山便是这巴县县令。
出发前一夜,王秀茹与许经年促膝长谈,将刺云道长与刘青山这对父子的故事讲与他听,许经年这才知晓详情。
原来这刘青山自幼在太清宫长大,本该是下一任掌门,刺云道长也对他寄予厚望,不料他对习武修道并不感兴趣,反而醉心于朝堂科考,多次摩擦后父子俩为此闹翻,刘青山一怒之下离家而去,不久便一举中第。
彼时薛宁一父亲正是保宁府知府,正四品。
刘青山多年未回太清宫,再上山时薛宁一已经身怀六甲,腹中之子正是刘怀安。
刺云道人勃然大怒,痛斥刘青山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读圣贤书却罔顾纲常,当天便将二人赶下山去。
王秀茹爱子心切,偷偷追到山脚下叫住二人,母子俩抱头痛哭。
这件事后刘青山又明里暗里多次回山,众师兄弟见到自然不敢言语,但每次遇到刺云道长都会被赶下山去。
直到刘怀安出生,父子二人关系才有所缓和。刺云道长对这个如瓷娃娃一般粉雕玉琢的孙女疼爱有加,薛宁一见此情形便狠心将刘怀安留在山上,明面上要刘怀安替父尽孝照顾爷爷,实则是想用女儿缓和夫君与公公的关系。
刘怀安打从两岁起便被留在这升雾山上与奶奶一起生活,刺云道长时常云游外出,偶尔回山便教小妮子一些拳脚功夫,特别对保命的轻功要求甚严,再后来去河北路接许经年时便将她一起带了去。
这期间刘青山与薛宁一又添一子一女,刘青山仕途上平步青云,忙于政务和新出生的两个孩子便很少上山,对刘怀安这个长女也渐渐疏远起来,因此刘怀安对爹娘既陌生又厌憎。
许经年默默听完师娘的话,心想原来怀安比自己好不了多少,自己虽家中蒙难但至少曾经享受过爹娘的怀抱,怀安只怕是一天也未曾得到过这种待遇。
第二日一早,刘怀安便趴在许经年房间窗户外嚷了起来:“快起床,早课做了没有!”
许经年从床上爬起来,道:“师父都不管我了你还在这拿着鸡毛当令箭。”
刘怀安笑嘻嘻道:“师父不管你姑奶奶管你。”
又模仿着王秀茹的口气道:“年儿,快来给姑奶奶磕头请安!”
许经年走到房间的圆桌旁,拿起桌上的紫砂壶便对着壶嘴喝了起来。
刘怀安纵身一跃从窗户跳进房间内,坐在窗户前的大书桌上一前一后晃着两条腿说道:“今日早些下山,我听说巴县的胭脂铺和裁缝铺特别多,拜寿前先陪我去看看?”
许经年放下茶壶走回床边,一边穿着靴子一边说道:“你下次能不能走正门。”
刘怀安顺手拿起书桌上的冲渊剑,拔开剑鞘瞧了瞧道:“姑奶奶乐意,再啰嗦便给你一剑!”
许经年无奈摇摇头,洗漱一番穿戴整齐便与刘怀安一起走出房间。
今日二人都换了新衣裳。许经年穿的是师娘昨日刚做完的黑色绣花长袍,腰束白色玉带,脚着黑色长靴,身材颀长宽肩窄腰,搭配上剑眉星目棱角分明的脸庞,直让人惊叹好一个玉树临风的俊俏少年;刘怀安穿的是一身粉色长裙,凝如白玉的肌肤映衬的一张瓜子脸更加明媚,高挑的马尾辫随着少女的脚步一晃一晃的。
王秀茹从房间走出,正看到一黑一粉二人并肩走出院门,便大喊道:“早饭还没吃!”
二人早已走远,只传来刘怀安清脆欢快的声音:“来不及啦!我们去县城吃!”
王秀茹盯着渐渐远去的两个背影,听到后面传来刺云道长的脚步声,便幽幽对他道:“真是一对璧人!”
刺云道长应和道:“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当年与夫人同走江湖之时。”
王秀茹啐了一口道:“呸,老不正经!”
巴县县城内,一片张灯结彩的喜庆氛围,城内几家富户为了巴结刘青山,早就在沿街挂起了红灯笼,县令寿辰,自然是该大办特办,更何况这县令头上还有个保宁府知府的岳丈老泰山。
刘青山府邸外人头攒动,县衙下属、临县同僚以及县城内的文人富商,凡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攒足了劲想要在县令老爷寿辰上表现一番。
刘府管家刘财旺正满脸堆笑的站在门口迎客。这刘财旺本名徐财旺,是极善钻营又会阿谀奉承之人,刘青山初任县令时此人毛遂自荐,刘本不喜欢这个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