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黑帮》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三大奖,难道今年会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如愿拿起小金人的时候?”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会成为同龄人中第一个奥斯卡影帝吗?”
“妮可-基德曼会见奥斯卡评委,双方亲密共餐。”
“《钢琴家》再惹争议,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因性/侵you
nu正式被通缉,警方表示会密切关注。”
“梅丽尔-斯特里普约见哈维-韦恩斯坦,两者举止亲密。”
“《芝加哥》获得奥斯卡评委的公开盛赞:对于时代背景的描绘前所未有的深刻。”
“《三傻大闹宝莱坞》获佳评,导演莱曼会收获一座小金人吗?”
“《弗里达》女主角萨尔玛-海耶克出席《vogue》派对,她能获得最佳女主吗?”
......
随着时间进入一月以来,媒体报纸们也正式开启了疯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热点要发,比如公关公司送来的相关通稿;为了满足民众的好奇心,对热门提名人士的追拍和采访;还有不断的猛挖今年有望冲击奥斯卡的大牌明星的私密行动:现在民众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奥斯卡评选,如果能在这期间拍到什么大牌明星的丑闻,那无疑就意味着报纸销量的增加。
毕竟大家相比较中规中矩的报道,肯定更喜欢看的还是丑闻、丑闻、以及丑闻。
当然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对于有希望运作奥斯卡的影片来说,少不了的还有互相抹黑,拉低对手的竞争力,这也是观众如此关注的原因:有吃不完的瓜。
而今年最倒霉的无疑就是罗曼-波兰斯基了,在这样的一个关口,又出现了他性/侵女演员的传闻,接着又马上被定性,仓皇逃到法国,以求申请免罪保护。
现在也正式被美国警方通缉,要求他返美配合接受调查,但罗曼-波兰斯基既然能被爆出来这种消息,自然也不是无的放矢,当事人——一位13岁的女孩站出来亲自指证了他,也是进一步坐实了他人品不佳,犯下法律的行为有多么可耻。
不过秉持着“奥斯卡一向不鸟除开电影之外的其他因素”,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钢琴家》在各大奖项上,竟然率获佳绩,一副要把这部电影送上奥斯卡的节奏,也实在是让观众们纷纷不满。
他们估计想不通,一位人品、道德有污点的导演,怎么还能获得大奖?
好吧,自由美利坚,评选也应该是“自由”的,不该掺杂太多东西。
随着民众对此事的关注度上升,关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更多的往事被挖掘了出来。
儿时丧母,死在了**集中营;中年丧妻,第一任妻子莎朗-塔特被狂教徒在家中谋杀,诱因是那些教徒想惩罚堕落迷失的富人阶级,也是意味着随机杀人,她和她的朋友倒霉罢了......
他对年轻女子,甚至是未成年女子有着浓烈的兴趣,早在1977年,就被传出相关的事情,还被迫接受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监禁、审查,但由于证据不足,他又很快被放了出来,但美国却一直保持着对他的通缉,也使得他此后一直不敢返美,直到《钢琴家》横空出世,受到太多人的赞美,他的丑闻再一次被竞争对手反复提及,警方也相当配合,再加上又出现了性/侵事例,所以......
可以说他的艺术成就和人品道德是成反比的,更何况他拒绝美方法律的审判,逃窜国外的行为又使得他争议极大,如丧家之犬。
反正,在这个口子上,媒体反复的提其,是引起不少批评的声浪的。
说实话,每年从报名到奥斯卡提名这个环节,实际上才是最可怕的淘汰环节,很多评委都要考虑各种因素会带来的什么影响,也需要在一众影片中做出比较艰难的选择,因此,如果罗曼-波兰斯基的声望持续被打压,在这么一套操作之下,极有可能从评委们的提名名单中消失:这也达到了竞争对手们的目的。
只是,或许他们没想到吧,奥斯卡的评委们远比他们想的还要固执,非但没有取消《钢琴家》的竞选资格,还屡次公开表态说是艺术不论人品。呵呵。
“我该怎么办?”一月中旬,即使是法国也有些凉意,然而,一切旋涡中的当事人——罗曼-波兰斯基抽着烟,只穿着一件单衫,满脸颓意的坐在露台上,吹着冷风。
然而,一旁的经纪人穿着厚实的皮夹克,却不以为然,“等过了这个风头,那些新闻杂志就会很快失去报道的兴趣的,不用太过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