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来自战俘和罪犯。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农业上,商朝时期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手工业方面,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青铜器不仅用于军事,也用于祭祀和日常生活。商业方面,商朝出现了较为活跃的贸易,与周边地区有频繁的物资交流。商朝在文化与艺术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成熟,是研究商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甲骨文不仅记载了商朝的祭祀、战争、农业等信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此外,商朝的青铜器艺术达到了高峰,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和造型,展示了商朝高超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审美。商朝在天文学、医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天文学上,商朝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历法,能够准确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医学方面,虽然直接的医学文献较少,但甲骨文中有关疾病、治疗方法的记载,反映了商朝人对医学知识的初步探索。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重要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之间,由周武王建立,以推翻商朝的牧野之战为开端。西周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早期封建制度到成熟封建制度的转变,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周的建立源于周武王姬发领导的周族对商朝的推翻。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了商纣王,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初期的周朝,面临着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挑战,周公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辅佐成王,制定了周礼,确立了封建制度,奠定了西周的政治基础。
西周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核心,通过分封诸侯,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自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履行朝贡、军事等义务。周礼的制定,不仅规范了贵族的行为,也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周时期,农业仍然是经济的基石,但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铁器的使用开始普及,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在文化方面,西周时期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周礼的推广,不仅规范了社会秩序,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西周社会分为贵族、士、农、工、商等多个阶层,贵族和士阶层掌握着政治和文化权力,而农、工、商则从事生产活动。在科技方面,西周时期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如《周髀算经》反映了当时的数学水平,而《黄帝内经》则体现了医学知识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一个朝代,大约从公元前770年持续到公元前256年,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各诸侯国逐渐强大,形成了“列国”并立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大发。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大大减弱,各诸侯国开始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形成了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局面。这一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改革和变法也频繁发生,如齐国的管仲改革、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形成了七雄争霸的局面,即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一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最终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也非常繁荣,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多种学派,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周列国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互相竞争,同时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着名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东周时期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等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面貌。
东周列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并存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思想文化的繁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东周历史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