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和太子说的这些话固然是朱慎锥的心里话,也是言传身教教导太子。不过朱慎锥没有把全盘计划都告诉太子,毕竟太子还太年轻,有些事现在说的过早非但他不会明白,甚至还会影响他的判断,所以朱慎锥只说了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就是朱慎锥除了针对东林党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布局,这个布局就是对浙党、楚党包括齐党各派的,而且这个布局已经在实施过程中了,现在随着东林党出事后,其他各党都兴奋莫名,摩拳擦掌意图在解决东林党问题上崭露头角,以此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和好处。
可朱慎锥绝对不会让他们如意,现在他表面上视而不见,甚至暗中推波助澜那是因为东林党的事还没解决,对于东林党内部的分化瓦解也在进行过程中。在东林党还没有彻底被收复或者说为己所用的情况下,朱慎锥任凭其他各党暗中下手,而他们的作为也能更好推动自己对南方的格局调整,掌控南方推行政策,这是非常有利的。
比如矿山和税收的问题,这一次借机会就能解决很大部分,随着东林党出事后,许多隐藏在冰山之下的东西都会逐步浮出水面,而恰恰也成了其他各党用来打击东林党的借口。
顺势为之,正好处置这些问题,所产生的阻力也会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各党那边。而这些人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说起来和东林党的那些混蛋是一丘之貉,只不过他们之前被东林党压的死死的,看着好处捞不到罢了,现在有了机会怎么会错过呢?
等到这些人作为马前卒冲锋陷阵,解决了大部分矛盾后就轮到朱慎锥出手了。朱慎锥后续的杀手锏早就准备好了,这些人屁股下面的一堆屎不比东林党的少,许多罪证已捏在了朱慎锥的手里。
到时候朱慎锥也不用自己出面,直接挑动东林党内部的人,他们巴不得借这个机会报复呢,等到狗咬狗一嘴毛后,朱慎锥再出面收拾残局,最终的赢家是谁就很明了。
等一切最终结束,朝堂各派的都没讨到好处,而朱慎锥也能实现对政局的清洗和对地方的控制力。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大明的藩王问题,由于朱慎锥上位的特殊性,大明藩王中对朱慎锥有非议者不在少数,虽然朱慎锥拉拢了大部分中下级宗室,还收复了诸如晋王、秦王等在内的老牌藩王,可其他藩王,尤其是福王、潞王、唐王这几位由于同万历一脉相近,对于朱慎锥当皇帝的正统性一直有着异议,虽然没有正式反对,可心中却很是不满。
这几个王爷都不是善茬,其中小福王朱由崧在原本历史上就是南明的弘光帝,潞王朱常淓在朱由崧被俘后自称监国,后投降大清。
唐王朱聿键就是所谓的隆武帝,抗清失败后被俘身死,除去他们之外还有鲁王和桂王,鲁王朱以海志大才疏和朱常淓、朱聿键争夺权利,导致内乱。桂王朱由榔是一个悲情人物,在福王、潞王、唐王等陆续失败后登基为永历帝,最终被背叛的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死后南明彻底灭亡。
这些藩王中,朱慎锥仅对唐王朱聿键有几分好感,毕竟唐王是宗室亲王中极为罕见的明白人,不仅心怀天下,还颇有能力,如果他能早一点替代小福王为帝的话,或许南明还能和大清相抗,守住半壁江山。可惜当他上位的时候,南明已不成了,丢掉了长江天险和诸多军队的朱聿键只能苦苦支撑,再加上郑芝龙的出卖,朱聿键虽有力挽狂澜之心,却没回天之力,最终兵败身死。
至于朱由榔虽让人惋惜,可他的能力却远不如朱聿键,所以只是一个悲切人物罢了。可不管怎么说,这些藩王对于朱慎锥而言都是潜在的威胁,他们的存在不利于朱慎锥对大明的统治,尤其是能力越大越让其防备,再加上这些藩王在地方的势力庞大,虽不像朱元璋时期藩王掌控兵权有军事上的威胁,可他们的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威胁,而且多年的土地兼并和财富积累,也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因素。
朱慎锥虽然拉拢宗室,却没想过要继续和以前大明的政策一样真正善待宗室,大明历代皇帝对宗室的防备是很深的,作为宗室出身的朱慎锥深有体会。而当他坐上皇帝之位后,对于宗室的态度自然也会以身份的改变而改变,对普通宗室他自然可以善待,可对这些藩王宗室却防备的紧,一直以来朱慎锥都打算彻底解决宗室的问题,以改变目前大明宗室的赡养政策,这其实历代大明皇帝都在做,可因为宗室的问题不是那么好解决,只能修修改改做了些皮毛罢了。
按照朱慎锥的打算,是逐步放开普通宗室尤其是中下级宗室的限制,再加上他对爵位继承制度的改变让诸多的宗室脱离宗室身份,以普通百姓身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