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铳,类似于现代手枪,但是比手枪制作的粗糙。放在怀中,谁也也看不出来。
刘卓也嘱咐众人,谨慎使用,不要伤人性命。为防技术外泄,刘卓也不曾大规模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工匠和刘卓的关系也达到了至亲的地步,让干啥就干啥。刘卓给两人的要求就是,不管别的,研究火器、火药、火炮、火铳。
围绕两名工匠身边的铁匠已经有二十多人,除了打造日用器具,就是整日研究火药、火器。刘卓还不断派人到南方,看能不能招揽一些熟悉火器的洋人。
虽然有了手铳,但是日常的学武,刘卓依然没有停下。
因为看着每年缓步增长的属性,无论是心情还是心中都颇为得意。短短几年过去,基于灵魂强大的缘故,刘卓已经将身边的护卫本事学会了,剩下也就是不断的练习,将之融会贯通了。
在刘卓十五岁的时候,身边的三名护卫一起上也奈何不得刘卓。另一名护卫是少林寺的弟子(李寒阳),因犯戒被赶走,恰巧被刘氏商行所招揽,就在刘氏商行做了一名护卫。
最近自己的刀法、枪术、拳脚、骑术、箭法已经许久没有什么进展了。难不成跟武侠小说一样有瓶颈期,缺乏实战的锻炼,非得找人不断切磋不成。
基于灵魂天生强大的缘故,刘卓无论在读书还是学武方面,都是事半功倍。明朝对于商人后代能否参加科举,不同的时期,政策不一样。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更是涌现大量商人家庭出身的进士,如张四维、王崇古、马自强等。这些商人出身的文人入仕之后也能升至高位。
对于商人,明代读书人态度是正面的,他们认为文化与财富追求可兼得,不矛盾。
基于先天的优势,不断地努力,先生的教导,刘卓在十一岁时,刘卓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一名秀才;十五岁时,通过乡试成为了举人。
虽然刘卓对明朝部分官员天生厌恶,但是不得不说,明朝的秀才、举人身份还是很有用处的。
刘卓房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涉及各个方面,对当今时下的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当官地位高,忠臣下场不太好。挂个举人的身份,做着商人的生意可不错。
明朝科举时期,凡是学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多大,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还未考取秀才之前统称童生,也就是说,要成为秀才首先是成为童生。
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考试的童生叫庠生,俗称秀才。
通过乡试(省级考试,在各省的省城举行)的秀才称之为举人,这是读书人进入仕途关键的一环。
一旦成为举人,无论还能否通过后面的考试,都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起码九品官员,如果是进士的话,最低七品知县。
官府每年都会给予举人一定的经济补贴,而且免徭役、免部分田地免税,见官不跪、不用刑、免死刑等。
举人还有资格参加会试,如若高中,就是进士。所以,举人在地方上,一般的知县知府都不敢怠慢。
自从刘卓武力值没有大幅增长后,就到处找人切磋,找人打架,打着打着就打遍了周边各县。打架可以增加属性,让刘卓对系统有了重新的认识,胆子也变大了起来。
“陈伯,我们在各地的庄园,在农闲时一定要让管事把青壮召集起来由护卫来训练,防备流民与乱匪袭扰与抢掠。这件事你一定要放在心上。”
县城中,寒风呼啸。
虽然外面天气寒冷,但是部分大户人家屋内依旧是热乎乎的。
刘卓在书桌前皱着眉头不时写写画画,不时翻找着各种的资料。
“真乱啊,明朝复杂的制度,真是难搞。”刘卓无奈道。
刘卓定了长期的发展计划:稳固山西本地的商业势力;传播、扩大商会影响力,不断开创新销路;发展新的商业中心;开始发展航运,与海盗接触;收拢流民。
赋税无论是在封建社会,亦或者资本主义社会,税收永远是国家财政的基石。有了钱,国家才可以给官员、士兵发工资;有了钱,国家打仗才有底气;有了钱,皇帝才可以骄奢淫逸。
刘卓总结了一下查找到的资料。
明朝的主要税收种类是土地税、人口税和商税。土地税是历代封建王朝重要的的财政进项,土地税主要是夏税(以麦为主)与秋粮(以米为主)。
明初多以实物征收,后来经过张居正的改革,以银两代替。
人口税是根据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