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粘性太强,字模在印刷后很难取下,强行取下就容易损坏,那一个个字模就像被胶水粘住的蝴蝶,挣扎不得;如果粘性太弱,字模在印刷过程中就可能会移位,导致文字模糊不清,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难以稳定。毕昇不断调整蜡和松脂的配方,进行了无数次的试验。他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试,记录下每次试验的结果,试图找到最佳的配比。他的作坊里摆满了各种记录数据的纸张,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见证了他的努力。
当第一页活字排版完成后,毕昇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位创造了新世界的神明,充满了敬畏和喜悦。他调好墨水,那墨水黑得发亮,如同深邃的宇宙。他铺上纸张,那纸张洁白如雪,承载着无限的可能。他用刷子轻轻一刷,如同春风拂过湖面,纸上便清晰地印出了文字。看着那工整的字迹,毕昇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成功了,活字印刷术诞生了!那一个个字仿佛在纸上跳跃,欢呼着这个伟大的时刻。
,!
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镇上的朋友们。大家都围在他的作坊里,眼中满是惊叹。作坊里热闹非凡,人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要冲破屋顶。他们看着毕昇演示活字印刷的过程,就像在观看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活字印刷术比起雕版印刷,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灵活性更高。人们意识到,这将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会给书籍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第五章:艰难推广
然而,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它就像一颗刚刚发芽的幼苗,面临着狂风暴雨的考验。
一些传统的印刷工坊对这种新方法持怀疑态度,他们就像坚守古老城堡的卫兵,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在他们眼中,雕版印刷已经沿用多年,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成熟技术,没有必要冒险尝试新的技术。那些工坊的老师傅们看着毕昇的活字印刷,不屑地摇头,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轻视。他们认为这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儿,根本无法与雕版印刷相提并论,就像萤火之光怎能与皓月争辉。
而且,活字印刷术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初期,由于字模的制作工艺还不够成熟,印刷效果有时并不如雕版印刷那么精美。活字印刷出来的文字边缘有时会有一些毛糙,就像未经打磨的璞玉,与雕版印刷那种清晰、光滑的字迹相比,显得有些粗糙。这让一些对书籍质量要求较高的文人墨客不太满意,他们追求的是书籍的完美呈现,对活字印刷的瑕疵难以接受。
毕昇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带着自己的活字印刷作品,四处奔走,如同一位虔诚的传教士,向人们展示活字印刷的优势。他拜访了一些有名的书商和文人,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但很多书商和文人都对他冷眼相待,有的甚至连门都不让他进。他在寒风中等待,那寒冷的风像刀子一样刮过他的脸庞,但他心中的热情却没有被熄灭。他只为了能有一个机会向他们介绍活字印刷术,但往往得到的是拒绝和嘲笑,那些话语就像冰冷的雨点,打在他的心上。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改进字模的制作工艺,提高活字印刷的质量。他在作坊里日夜钻研,尝试各种新的方法。他还遇到了一些嫉妒他的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阴影,试图诋毁活字印刷术。他们说这是一种邪术,会扰乱文字的神圣性,这些谣言在民间迅速传播,就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开始对活字印刷术产生恐惧,他们对毕昇指指点点,避而远之。毕昇面对这些谣言和诋毁,心中虽有委屈,但他依然坚定地为活字印刷术辩护。他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要坚持下去,活字印刷术一定会得到认可,就像黎明前的黑暗,终将被阳光驱散。
第六章:京城之遇
为了让活字印刷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毕昇决定前往京城。京城,那是北宋的文化中心,是无数人向往的繁华之地,那里有更多的书籍印刷需求和更先进的技术,就像一座灯塔,吸引着毕昇。
在京城,毕昇遇到了一位名叫沈括的官员。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对新奇事物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当他看到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他详细询问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他就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然后,他亲自观看了毕昇的演示,那专注的神情,显示出他对这项发明的重视。
然而,京城的情况也并非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