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辗转反侧的很是有几个人。
而黄琼在离去之后,也没有去其他人那里,直接去了温德殿。
也许真的是距离产生美,或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几乎有一年多都没有与南宫媚再相见的黄琼,今儿不仅过足了瘾。
与南宫媚之间颠鸾倒凤,同时了黄琼处理此事的灵感。
回到温德殿之后,看着赵无妨与郭晨的折子,又沉思了足足了小半个时辰。
黄琼才提起笔来,在奏折批了只向鄯阐候要粮。
对那些部族,则以买与征相结合的办法。
要想那些部族宣扬,天军此次征伐只针对鄯阐候府。
只要诸部族不助纣为虐,天军绝对不会触碰他们利益。
这个批示第一条,其实没有什么创意。
虽说有些隐晦,但中心思想却是,告诉前线的两人,只要属于鄯阐候府的粮食,他们直接可以拿来用。
就差直接告诉二人,鄯阐候府的粮草直接可以去抢。
而这个鄯阐候府的范围,黄琼虽说也没有明说,可也很是隐晦的告诉了二人范围。
这其中,不仅仅包括鄯阐候府所储备的粮草,还包括了那些负隅顽抗,敢于对抗天兵的鄯阐候府各级官员,以及那些党附鄯阐候府的所有人。
不过对于后面的那句话,恐怕就需要二赵无妨与郭晨二人仔细琢磨了。
要采取买与征结合的办法,可这是一个什么活见鬼的办法?
这其中,买与征怎么区别?什么样的部族可以买,什么样的部族是征集?这位主,是一点提示都没有给。
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估计前面的郭晨与赵无妨接到之后,弄不好得一头雾水。
当然,如今在远隔千里的京兆,黄琼对前线的动向不可能完全掌握,更不可能随机应变。
其实黄琼在折子上的这句批语,中心思想就一个。
那就是如果在朝廷进攻鄯阐候府时,置身事外不配合鄯阐候府与天军作战的,或是协同天军并肩与鄯阐候府作战的,朝廷在从他们那里征集粮草时,会采取购买的方式。
如果配合鄯阐候府,与天军对抗的,那就别怪天军了。
只是有些话虽说说得含糊其辞,不好在奏折上明说罢了。
这自从始皇帝肇基以来,哪怕是大家实际上都是那个德行,可那位皇帝也不会在奏折上,公开批示明抢话。
便是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那些异族皇帝都不会。
所以,黄琼也只能玩了一把春秋笔法,将事情说得隐晦一些。
他相信自己的这个意思,二人都能明白。
为此,黄琼第二日还将户部尚书找了过来,给前线的二人,分别批了十万贯钱以备用。
大理国自身虽说也铸货币,但因为大齐铸造的钱币更加精美,不易磨损,所以外流相当的广泛。
尤其是北辽,自己压根不铸钱,全部使用大齐钱。
向北辽走私大齐钱币,都成了一向暴利行业。
哪怕是抓住向北辽走私钱币者,不用上报刑部与大理寺,一向都是直接斩立决。
但依旧不能完全阻止,向北辽走私钱币的举动。
当初黄琼那位二哥为了大肆捞钱,向北辽与东瀛、高丽走私的物品之中,大齐的制钱占了很大比重。
用大齐制钱向着东瀛买粗铜、银子,向高丽买粗铜,转手一卖就是五倍的利润。
大齐的制钱,在东瀛足可以当国内五至七倍。
也就是一贯钱购买相同的物资,足可以买到大齐境内五到七倍数量。
这么一转手,又岂会不是暴利?尤其东瀛即富产铜矿,却因为技术只能炼粗铜。
东瀛人擅长,将一件物品做到精益求精,可却无法大规模量产。
所以,东瀛本国虽说也铸造制钱,可产量既无法满足需要,质量也实在不咋地。
到现在,东瀛与北辽类似,干脆不再自己铸钱,全部都使用大齐的制钱。
至于高丽虽说内部贸易,虽说以货易货为主,可也缺钱。
高丽人比东瀛人,在铸钱方面更加的落后。
所以干脆,每年都直接向大齐进口制钱。
高丽铜产量惊人,便是百姓的碗、勺都是铜铸造的。
景王当初起家,就是采取拿着制钱向二国买粗铜,回来在转卖给户部宝泉局,或是民间铜器铸造商户,这一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