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这么做,他们的美梦岂不是破了一半?原本就有这个心思,再加上座师与考官暗中一鼓动,很多举子便来了一个罢考。
结果,他们谁都没有想到,面对他们的这个法不责众,甚至是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想法。
黄琼应对的手段更加的强烈,参与罢考的举子一律全部免掉功名。
不管是秀才,还是举人,或是童生,全部统统一撸到底,什么都不给他们留。
并且明诏,那些参与罢考的举子,一经罢黜便永远都不得再参加科举。
也不得参加任何形势的举人选官。
各地无论是府试、路试,不足的名额,从那些名落孙山的士子之中,按照原来的名次替补。
并且从诸路路学,以及国子监之中优先替补。
你不是不想做官吗?那就别做了,反正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个结果一下来,那些罢考的举子都彻底傻了眼。
不仅原来十年寒窗的功名丢了,而且还永远不得再考。
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再闹?再闹便直接枷锁,发配到宁夏府。
至于那些背后鼓动的官员,南镇抚司直接上门。
你们不是不想做官了吗?那好,就谁都别做了,直接打点行礼滚蛋吧。
别说官位了,便是致仕的待遇也一律没有。
那些暗中挑事的官员,根本就不知道,早在推行这个政策之初。
黄琼便预料到了最大,也是最强的反对者,并不是那些宗室。
宗室手中没权,实际上也没有多少话语权。
即便是分封在外的,实则也在朝廷的严密监控之下。
便是闹事,只要自己手段强硬一些,他们就会在最短的时日老实下来。
至于勋贵,首先他们的田地并不多。
而且随着开国勋贵日益没落,他们很多人除了那个空牌子爵位,手中便是一点权利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