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
甚至还有可能牵扯到黄琼得位上。
所以这事,黄琼又没有办法明说,只能将工部寻找的万年吉地一再的驳回,让工部尚书自己去琢磨。
虽说黄琼不是那种,让自己的臣子为自己背锅的皇帝。
可有些事情,在自己不好明说的情况之下,下边的人也得体会上意不是?可这事,黄琼不肯明说。
但偏偏那位工部尚书,却又是一个刻板的老学究。
保持祖宗制度,绝对不可变更的想法,固执非选在现有陵区。
结果一来二去,此事便出现了僵持。
最终还是猜出黄琼的心思,并也懂的一些堪舆的吕端,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出面主动接过这件差事。
可接下差事容易,这够帝王标准的万年吉地,却是一时不容易寻找的。
要知道,当初巩县陵区,是太宗皇帝派人查访了整整五年,才最终选定的。
而当初太宗皇帝,其实对这个耗时五年才寻到所谓吉壤,内心也是相当的不满意。
太宗皇帝总感觉,巩县陵区格局虽说还算开阔,但地势却不是很好。
历代皇陵都是面南背北,但巩县陵区整体地势却是南高北低。
虽说土壤丰厚,但却只有背后有山。
只是京兆周边除了这里,已无吉壤可用,最终还是无可奈的选择了这里。
也造成了本朝皇陵,皆坐南朝北的局面。
但即便是这样,当初太宗选择此处修建自己的帝陵,也遭受了朝中极大的非议。
若不是一旦皇帝驾崩,运回陕西安葬,耗费实在过于巨大。
恐怕当时朝中上下,都是要坚决反对的。
因为太祖的陵寝在陕西,又有现成的神道可以利用。
你身为后世子孙不跟在身边孝敬,跑到千里之外的河南路,重新开辟一座陵寝又是怎么一回事?但当年战乱刚刚平息不久,天下民力远还未到恢复。
从京兆转运回陕西,这耗资实在是巨大,朝廷实在无力负担。
而且长途转运,也很难保证棺椁的完整性。
再加上陵址选定的时候,太宗皇帝已经是卧床不起。
陵寝之事,实在不宜继续拖延下去,这才勉强平息了朝中的争议。
即便是这样,太宗皇帝这一点,也一直为后世诟病。
很多眼中,太宗皇帝不肯附葬太祖身侧,实在称不上一个孝字。当初打下大齐朝大半江山的太宗皇帝,将自己陵寝选在巩县,都受到如此的非议。
如今黄琼放着巩县陵区,已经修建完整的基础不用。
非要另选吉地,这遇到的阻力恐怕更大。
而京兆周边,虽说守着邙山这么一个天下风水,最为上佳的万年吉地、可但凡风水够帝陵标准的地方,早已经是人满为患的情况之下。
另选吉地,耗费的不单单是漫长的时日,恐怕所遭受的非议更大。
但铁了心不想埋在巩义的黄琼,在此事上不表态,却已经是表态了。
而吕端也算是略通堪舆之人,工部选定的地方,也曾经多次去过皇陵区祭拜的他,都有些看不上,更何况黄琼这位皇帝?对黄琼的不表态,吕端当时便猜出了大致原因。
只是那位工部尚书,却是轴的很。
黄琼的态度,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吕端也曾劝说过他。
但无论怎么说,他都只来一句祖宗家法,历代帝王要遵循昭穆之位而葬。
逼急眼了,来一句山河在德不在险。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吕端也总算明白了这位工部尚书的意思。
并不是他没有真正明白皇帝的意思,而是纯粹的装作听不懂。
这位工部尚书,纯属于压根就不信风水学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理论坚定的信奉者。
他的意思就是,给你找一个地方意思意思,差不多说的过去就行了。
既然有现成的地方,又干嘛多费那么多的手脚,花费那么多的钱帛,另寻他处?
摸清楚这位主,是这个想法之后,吕端又哪里敢让他在继续此事。
这也就是黄琼,虽说驭下比较严格,但那是在朝中政务上。
除了贪污受贿,从不轻易杀大臣。
若是换了别人在位,便是本朝一向以宽厚著称的太上皇在位,至少一个贬官是逃不掉的。
你老先生什么意思?帝王阴宅风水,与江山稳固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