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也开始舍弃,昂贵的铁甲和皮甲,逐步换为价格较为便宜,也更为轻便,最为关键的是防护性能也不差的棉甲。
虽说推行棉花,以及棉织品的成本实在有些高,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推行开了。
而这个代价在黄琼看来,还是必须要付出的。
一向新鲜事物,从开始推广到为百姓所接受。
很多时候,还要靠政令来强行的推行。
尤其是棉花这种稳赚不赔的生意。
只要能够推行开来,回本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靠着棉布开始大面积流通,范家赚的盆满钵满,朝廷虽说免除了种棉花的田赋,但却从范家缴纳的商税,也是获利颇丰。
虽说为了拿回棉甲的工艺,黄琼也付出为范家棉布大齐内部流通,三年免税的代价。
可范家推出的棉布,因为穿着远比麻衣舒服,而且价格也没有比麻衣贵到那里去,最关键的也更加的耐磨抗造。
在东瀛与高丽,迅速的打开了市场。
毕竟丝绸那玩意太高档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穿得起的。
作为一种相对廉价,又比较结实的布料,棉布很是受欢迎。
虽说免了范家棉布的商税,可关税上朝廷也一样进项增加不少。
如今黄琼在政务上,可谓是得心应手。
傅远山三人也相当配合。
但在其他方面,却未必都那么尽如人意了。
主要便是火器的研发,进展极其的缓慢。
随着黄琼的大力推动,军中火炮已经成了制式的装备。
有钱好办事,在黄琼几乎是不惜本钱的投入之下,也逐步形成了以发射炮弹重量为区分的,5、12、28斤野战炮,以及36斤、50斤、70斤的要塞炮、海防炮、舰炮体系。
为了研发这些大炮,除了兵部固定投入部分之外,黄琼每年还从内库之中,拿出钱六十万贯、帛二十万匹。
在财力上,代价是相当的大。
只是火炮制造上,在融合了俘获的桂林郡王府工匠之后,倒是精进了许多。
使用了当年开国那位桂林郡王,留下的铁模和失蜡法的铸造技术之后,无论是工艺还是成本都下降了许多。
尤其是桂林郡王府铸炮匠人,有着从冶炼青铜原料,到铸造大炮的全套工艺。
超过了朝廷,几乎全部靠着从头摸索的那些工艺,可谓是不知道强到里许。
最关键的是成本也大大的降低。
但无论是射成,还是装药量都是超过朝廷铸造的大炮。
特别是重型大炮,射程整整超过朝廷差不多的炮将近三成不说,人家的炮用最大装药量,连续开十炮没有问题。
朝廷铸的炮,能开六炮那都是老天保佑。
曹锐不止一次的说过,伪帝所铸大炮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威力上都远胜于朝廷所铸。
当初在南宁府与叛军对射的时候,官军就不止一次吃了不小的亏。
好在叛军的大炮,都是动辄几千斤的重型大炮,移动相当的不便。
而且在南宁府的数量也不多。
而且官军在之前的江南西路战场,以及静江府缴获的叛军大炮,数量远超过叛军。
这才能最后压制住叛军的火力。
所以在攻占静江府之后,曹锐重点便是命人搜捕桂林郡王府铸炮匠人。
虽说部分铸炮匠人,提前被转移到了琉求,但作为叛军大后方的静江府仍留下不少。也正是这批几乎带着完整的,桂林郡王府祖传的,并经过百余年重金投入改造的铸炮工艺,才有了如今铸炮技术的大发展。
并形成完整的轻重火炮结合的体系。
如今除了四大营,每个指挥都配备36门制的5斤炮,12门制12斤炮之外,四大营每一大营,还增配炮兵指挥一个,配备28斤重炮9门。
西京大营也按照四大营标准,同样配备了同类标准的火炮。
同时兵部与枢密院,按照黄琼的要求,在京兆和西京各建立了神机营。
共计设立四个指挥,每个指挥下面各配属12斤炮36门,12门28斤炮,还配备了作为要塞炮的36斤炮8门。
原有平叛时期铸造的各种轻便的炮,以及部分28斤炮全部调拨给了边军。
尤其是燕山府与云州,这两个边陲重镇,甚至还调拨了一部分的36斤重炮。
原有老炮,则全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