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
看着礼部一片关于某件事情请示折子上,附逆条陈上写的洋洋洒洒一大篇,黄琼不由得沉默了。
自己虽说喜欢读书,可也没有到教条到如此地步上。
似乎每批一个字,都要书中找出出处一般。
若是自己每道折子,都如此的批阅,自己岂不是累也累死了。
按理说,自己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至于这孩子的生母何瑶,也就算是粗通文墨,怎么会教这么一个书呆子?
无奈的摇了摇头,放下手中皇长子的折子。
又拿起皇次子的折子,黄琼打开之后却是眼睛一亮。
此子批阅的折子,虽说笔锋还显得稚嫩,而且有些东西并不是那么太通顺,对一些东西也是一知半解。
但很是有些东西,具备自己独创的思维。
在很多批语上,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中有几条,便是黄琼也不得不拍手称赞,心中暗赞这小子的确也是眼光独到。
放下手中的这些折子,黄琼将其中实在不行的折子挑出来之后,将其余二子批完的折子丢还给他们,让他们就按照原来的想法,直接批复就是了。
至于挑出来的那些折子,黄琼将二子叫到身边,一本一本的分析,然后再问他们的处理意见。
相对于几乎一点就通,甚至在一些不同意见上,还敢于与黄琼争论几句皇次子。
皇长子不仅不敢争辩,还拼命引用书中的话。
看着总想着在书中寻找解释的皇长子,黄琼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失望。
不过,总认为不能一棒子将人打死,总是要给孩子一个改变机会的黄琼,摸了摸皇长子的脑袋,轻声的道:“儿子,记住父皇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是让人开阔眼界,明白道理的,知道什么是是非对错。
但不是让你们生搬硬套,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去书中寻找出处,甚至是解释的。”
“原因很简单。
这个世界不断的在生,书中没有的新鲜事物。
书中都没有写过,你又怎么去书中寻找出处?就像是棉花,怎么种植收获加工,乃至纺成布,历代农书中那本写过?父皇提出的治河方略之中,开挖多条新河道,增大原有行洪地方的湖水面积,甚至在经常决口的地方,设置泄洪区。
这些治河方略之中,那本曾经提起过?新鲜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出现。”
“书中没有记载,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后来者从头去摸索。
书也都是人写的,而只要是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便是有自己的局限性。
书中的道理,只能是作为引导我们做事的方向,行动的规范,却不能成为桎梏我们思想的枷锁。
若是所有的,你从未见过的事物,都要从书中寻找出处,那就成了读死书了。这也是正是我们的前辈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所在。”
说罢,看着听罢自己的话,陷入苦苦思索的长子,黄琼放下手中的折子,对着两个儿子道:“若是寻常的人,这种死教条一般的读书方式倒也罢了。
他最多害的是自己家人。
但你们不行,你们是朕的儿子,是皇子。
将来要担负着为天下百姓谋福的事情。
原本朕还想着,你们都十三岁了,该让你们选择自己的喜好了。
但现在看,你们更需要是去体验民间的疾苦。”
“你们两个,书院和军营都不用去了。
朕将这大齐一分为二,你们两个每人带上几个侍卫微服巡游一方。
朕给你们两年时间,去游历这个天下。
沿途的风土人情,百姓的富庶与贫穷,官府的所作所为,都要给朕呈报上来。
但沿途不许与任何官府发生联系,也不许暴露自己的身份。
你们这次出巡,就是游历学子。
此次游历时,只带耳朵不许带嘴巴,更不许干涉地方。”
“每半年回京一次,汇报你们出游的总结,并拿出地方上,所发现问题的原因,以及你们自认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记住,沿途不许按照自己的喜好来。
尤其是老大,你不许给朕去访什么大儒,更不许去找什么书院。
要切切实实的沉到最下面,体验最低层百姓的疾苦和辛酸。
朕知道,你们两个自幼便与锦姐习武,虽说不算高手,可只要别太张扬,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