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骑马快速机动,分进合击布置战场,在大山里逐路合围,他们打仗的时候,大部分女真是下马战斗的。
山地战,才是女真作为大山猎人的老本行。
一句话,这时期的女真,与十年后入关的满清不一样,等他们占据草原,蒙古全部归心,才出现很多人印象中的大规模骑军。
历史中黄台吉崇祯九年占据漠南,与西域固始汗结盟,降服察哈尔,降服哈剌温山北麓的林中百姓,后金的军事策略才发生变化,到入关前才拥有十万骑军。
,!
注意时间线啊,各时期的女真军械、战法是不同的。
…………
那对付现在的女真,可不可以让边军骑马围杀他们?
不行!
边军的弓与骑射的弓是两种东西,会骑马已经很牛了,会骑射得练习三年。
边军的兵种在娘胎里就固定了,他们的手艺不是上官训练来的,是‘子承父业’。
骑兵、车兵、弓手、刀手、长矛兵、火器兵,未经训练,永远别想‘跨行’。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就算给边军战马和硬弓,他们也只能干瞪眼。
兵,得训练,得作战经验,没有人拎起来就是精锐。
这个局限对双方都是公平的。
女真玩火器、玩跑、玩车营的技术只能靠汉军,骑射靠的是蒙八旗和披甲人,虽然他们射术更好、更精,弓箭更强,但骑射是另外一门功夫。
天启元年起,努尔哈赤、黄台吉父子俩就把缴获的火铳修缮,把明朝粗制的各种火铳、火炮重新熔铸,统一规格,历经五年,打造了三万火器兵,这就是初期的汉八旗精锐,由李永芳训练的人马。
他们为何没有出现在小说中,因为火器兵机动能力有限,他们到不了漠南(历史中也没明确记载他们曾入关劫掠,每次都是旗丁和鞑靼降卒组成的披甲人,以保证机动力)。
努尔哈赤和黄台吉父子当政期间,后金的军事大战略,都是步卒、汉军、火器兵防御,旗丁、披甲人进攻劫掠。
这些火器兵不出动,还是那个原因,对后勤要求太高,辽东制作火药一年,只能维持一次大战(这是满文老档的记载,缺硫、更缺硝,天下都缺啊)。
…………
至于蓟辽以外的边镇为何没有营兵,原因就更简单了,时间更远了。
两个字:没用。
三个字:养不起。
晋、陕、延、宁、甘,这五个镇在万历时期就没有营兵了(记得万历二十年的宁夏之役吗?那时候西北就没有任何营兵,是李如松抽调的京营和宣府人马)。
西北没有外患,用不着,也没必要保留一支高饷银军队。
宁夏之役时,西北成立了一支营兵,直接去援朝了,后来又去参加万历二十七年的杨应龙之役,此后散伙再未训练。
营兵是民籍,没有饷银他们立刻就散了,将官留不住人。边军是军籍,没用饷银他们还是兵,还是将官的佃户。
宣、大、蓟,这三个镇在天启朝,依旧能保持千的营兵。
蓟辽一体,蓟镇属于战区,营兵自然都在辽东(马世龙就是带蓟镇营兵驻守的辽西)。
天启元年,宣大最后一次支援辽东,这时候就把右翼营兵完全抽空了。
右翼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七年之后的崇祯元年,林丹汗轻而易举进入大同。
满桂这时候做宣大军务总理,两个镇加起来,又拼凑训练了五千营兵。
这是宣大最后的营兵。
一年后,崇祯二年冬,满桂带所有营兵勤王时,大多阵亡,剩下一部分归曹文诏,一部分归马世龙。
这之后,宣大未训练过一个营兵。
勤王的时候,晋陕还挤出来五千人,这些人也是内长城边军。
想想崇祯朝的税赋情况,朝廷连防御京畿的兵都没有,其余边镇怎么会有闲兵呢?
若七边这时候还有营兵,崇祯做梦都能笑醒,他登基后没有给过七边一两银子,天上不会给他掉营兵。
边军能保养好祖传的军械就不错了。
孙承宗都被迫用屯田卫、皇陵卫守卫京畿了,督治兵部所属的新兵,对外从未起到过真正的作用,倒是剿匪有用,左良玉麾下就是这些新兵。
崇祯九年,后金骑军开始驻守漠南,卢象升任宣大总督,孙传庭巡抚陕西,他们各自训练了一部分兵,但那不是营兵,也与小说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