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伏羲王朝的刻意引导下,女娲彻底被神化,人们纷纷传说:
“女娲造人”让这片天地有了人类,可以说,女娲娘娘是咱们所有人的“娘亲”,没有女娲,就没有人;而女娲他们母亲,就是“华胥氏”,也就是风华胥,就被人们尊称为“始祖母”;
“女娲补天”更了不得了,天都破个窟窿,那倾盆大雨没日没夜的下,整片天地肆虐着洪水,而女娲娘娘竟然可以补上这个窟窿,这相当于给了人类第二次生命。
有了这两项大功绩,人们开始在家里供奉女娲娘娘的神像,各地也开始建立女娲娘娘的庙宇,一时之间,香火鼎盛。
女娲也暗自得意,盘算着各地都供奉自己,香火鼎盛,那功德肯定也足足的。
但现实却狠狠的打了她一巴掌:她的功德几乎没什么增长,想要在修为上更进一步难如登天。直到现在她才明白,功德是功德、香火是香火,二者并不是一致的。功德需要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获得,所以,她费尽心思将自己神化,最终落得一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让她非常恼火,为此,这一世结束后再到地府,还与酆都大帝大闹了一场,耍了一通自己“大小姐”脾气。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神话传说中关于女娲的只有“女娲造人”、“女娲补天”这两项。
后来,女娲经过不断转世,但她脾气大、本事小的“大小姐”毛病一直没有收敛,一直轮回99世都没有再踏入金丹期,最后只能魂灭地府,泯灭在历史长河中。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而现在的伏羲王朝可谓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由于朱襄等人被有意识的排挤,逐渐脱离权力中心,整个地球文明进展缓慢。
又过了几年,直到公元前7704年,伏羲驾崩在桐柏鸡公山。而女娲时年52岁,代伏羲摄政天下,伏羲二世三世皆听命于女娲,称女皇。而这一世,女娲活到了90岁,葬在风陵渡。
自伏羲创建伏羲王朝开始,伏羲的后人把控整个王朝一共124年,先后经历伏羲、少典、轩辕、少昊这四位帝王。少昊死后,伏羲王朝的整个权柄开始旁落,先后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这15代帝王先后上位,但为了尊重燧允婼夫妻,并没有改国号,依旧采用伏羲王朝这个国号,整个王朝前后共延续1260年。
伏羲王朝之后是神农氏时代?。神农氏时代始于公元前5000年,终于公元前4513年?。在这个时期,神农氏炎帝取代了伏羲王朝的最后一代帝王无怀氏,并统一了天下。神农氏在位120年后去世,传位于其长子帝魁,帝魁在位41年后传位于其幼子帝承,如此传承了八代,最终传到了与黄帝大战于阪泉的炎帝榆冈,标志着神农氏时代的终结?。
华夏上古时代具体如何,都是来源于几千年后的楚帛书、史记、尚书等文字记载,在地球文明不发达的年代,这些记载准确性并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古文明必然存在,而传说中的一些人物也必然存在,但是否存在“神明”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说神农氏炎帝、黄帝等人在上古传说中频繁出现,而且时间跨度甚至超过千年,这让我们坚信“上古神明”一定存在。
话说当年女娲确定了打压这些人的国策后,由于伏羲年老体衰,女娲实际把控了朝纲,而伏羲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提高民生方面。
不得不说,作为华夏历史第一位帝王,伏羲的严格遵从了父母的教诲,一生致力于发展地球文明,但由于自身见识浅薄,而且受到之前大洪水的影响,深深的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伟人曾经说过“人定胜天”,而我们的伏羲大帝同样进行着“对抗自然灾害”探索。
人类无法左右自然之力,尤其是地震、洪水、干旱、雷电等自然灾害都是人类无法抗衡的,既然无法抗衡,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伏羲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预测这些自然灾害的身上,并且开始了无畏的探索。
我作为昊天大帝,居住在仙界,也时刻关注着地球文明的发展,对于转世投胎的弟子也十分关注,但看到女娲的所作所为后,我也是深感无奈,这就是个“被惯坏了的”孩子。
当我看到伏羲将注意力转移到预测自然灾害方面之后,我便决定助他一臂之力。
当年,衡天山山顶池塘放养的那只小乌龟也早已老的不成样子了,在寿终正寝之前,来与我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