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一愣,躬身道:“多谢父皇。”
他原本以为要废一番口舌,没想到父皇竟然这么简单就答应了。
“你是朕唯一的儿子,这天下以后就是你的。既然你说非杀不可,那就杀了吧。”官家毫不在意道。
官家之前跟赵兴说的那些,并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当初他亲政之初确实意气风发,想着灭了西夏,收复燕云十六州。
然而和西夏的战争,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让他彻底的冷静了下来。
一个西夏都打不赢,谈何收复燕云十六州?
而且和西夏的战争中,让他看到大宋内部的各种弊端,萌生出改革的念头。
这些面对辽国西夏,他一直保持忍让的态度。
时间久了,让着让着都成习惯了。
听到辽国使臣团,有人打死了一个百姓,他甚至并没有动凶手的打算。
并不是他不在乎此事,而是觉得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一个百姓激怒辽国并不值得。
不仅是他,甚至文武百官都这么想的,并没有人提出要严惩凶手。
那个打死百姓的辽国人,在使臣团地位不高,又不是正副使,代表不了辽国皇帝。
就算杀了,辽国也不可能和大宋开战。
这一点不难想到,但是无论是他还是一众大臣,都没人提出来。
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长久的退让,让他们在处理涉及到辽国的事上,第一念头就是退让。
刚刚赵兴的话才让他反应过来。
“父皇,您还有变法之意么?”赵兴突然问道。
官家闻言一怔,沉默了片刻,说道:“你还小,主要还是学习为主,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你操心,回去吧。”
“父皇,儿臣就是想听听,您不是都说这天下以后迟早要交给儿臣的么?”赵兴说道。
官家闻言沉吟了一会,反问道:“你觉得该不该继续变法?”
“儿臣觉得应该!”赵兴说道:“朝堂诸公老是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轻改,但是儿臣并不认同。祖宗制定规矩法度之时,是因为当时的情况局势需要。时间久了,情况局势都在变化,岂能一直守着祖宗之法?”
“你说的不错,可是朝堂那些大臣不那么想。变法是肯定要变的,不过变法阻力太大,需要仔细考量。朕调韩章回朝,担任大相公就是为了变法做准备。”官家说道。
赵兴有些惊讶,没想到父皇调韩章任大相公,还有这方面的考量。
那为何原剧中他没有再次推行过变法呢?
难道是因为唯一的儿子死了,打击太大,心灰意冷?
“韩章此人能力心计手腕都不差,当年朕有意变法的时候,他也是赞同的,还曾向朕进言,新政过于仓促,弊端很多,难以功成。朕并没有听从,即便如此,他还坚定的参与新政,新政失败后,为了不让朕为难,自请外放。”官家感叹道。
“父皇,儿臣觉得若是推行变法,反对阻力依旧很大。”赵兴说道。
“你刚刚不还说应该变法么?”官家闻言狐疑的看着赵兴。
上次新政的失败,让官家吸取了教训。
他并没有因此断了变法的念头,这些年清理了不少当初反对变法的守旧派。
官家也知道之前新政失败是他过于着急,这次准备稳扎稳打。
他并没有把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变法,赵兴有志变法,他还是很欣慰的。
官家觉得,他们父子两代人励精图治,肯定能够完成变法,中兴大宋。
“父皇,儿臣并不是反对,而是觉得不需要告诉天下要推行变法,也不需要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变法阻力大,根本原因还是官员地主阶级的利益受损了。推行变法包含各个方面,他们自然会报团反对。但若是针对一点,一步一步的解决内部积弊,反对阻力自然就小了。”赵兴说道。
他其实有些理解不了宋朝皇帝和那些大臣的想法。
为什么非要把基调定那么高,喊着变法新政的口号。
说到底,这些都是可以靠权谋解决的问题。
那些反对变法的守旧派,之所以反对,为的就是保证自己的利益,并不代表他们都是一条心。
要说玩权谋,赵兴最佩服的还是朱元璋。
人家杀了一茬又一茬,却没人敢造反。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朱元璋马上打天下威望高。
其实不然,人家杀的时